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口譯 > 英語口譯資料 > "韜光養晦"如何褒義的翻譯

"韜光養晦"如何褒義的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K 次

體壇週報連線姚明談世界盃,姚明語出驚人:“我從小就不看足球,也從來不看世界盃,都不知道這屆有哪些隊,我就知道巴西。這次有巴西嗎?”如果真是如此,我比姚明對足球世界盃的瞭解還多些,但是很可能姚明不過是在做“韜光養晦”狀而已。

ing-bottom: 54.06%;">"韜光養晦"如何褒義的翻譯

熟悉中國外交的人都知道“韜光養晦”這個提法,本是鄧小平在80年代末提出的,至今仍然是中國外交的戰略指導思想。鄧小平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主要是對中國國內的新一代領導人的囑咐,並沒有打算和外國人解釋。雖然如此,“韜光養晦”的提法從來也不屬於國家祕密,所以打一開始外國人就以各自的方式加以解讀

今年夏季號的《公共外交季刊》(中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創辦,旨在關注並分析國內外公共外交走勢和動態,就公共外交問題開展多方位、多角度的討論,對中國開展公共外交起到正確引導和規範作用,同時也爲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刊登了前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的一篇文章,題目是:“‘韜光養晦’的中西誤讀”。

熊光楷將軍在文章中說,令人遺憾的是,多年來不少西方人士在解讀“韜光養晦”一詞時,或多或少存在着翻譯不準確,甚至曲解的現象。這些錯誤的譯法和解讀又往往被一些別有用心的勢力所利用,以此來攻擊抹黑中國、鼓吹“中國威脅論”。例如,美國國防部在2002年首次公佈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就專門引用並特別強調了鄧小平同志過去提出的“冷靜觀察、沉着應付、穩住陣腳、韜光養晦、決不當頭、有所作爲”等戰略方針,其中“韜光養晦”所用英文爲“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即“掩蓋自己的能力,等待時機東山再起”。此後,美國政府在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等六個年度的《中國軍力報告》中都採用了同樣的英文表述。另外,國外還有一些英文書籍或文章將“韜光養晦”譯爲“hide one's ability and pretend to be weak”,意即“隱藏能力、假裝弱小”;“conceal one's true intention”,意即“隱藏真實目的”;“hide one's ambitions and disguise its claws”,意即“隱藏野心、收起爪子”。以上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的潛臺詞無外乎:“韜光養晦”是中國在特定的內外形勢下所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是在 “隱蔽自己的真實意圖”,“等待時機成熟再出手”。這種解讀顯然是把中國人看作是惡意的,只不過是在羽毛未豐之時暫時忍氣吞聲而已。

那麼西方人爲什麼會這樣解讀“韜光養晦”這個詞呢?其實,這是從中國人自己的翻譯那裏抄襲來的。例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紀漢英大辭典》,就將“韜光養晦”翻譯爲“hide one's capabilities and bide one's time”,這與美國《中國軍力報告》中的譯法幾乎一樣。外文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英對照《生活中的中國智慧》一書,將“韜光養晦”解釋爲“一種爲人的策略”,“在時機尚未成熟時,最好先隱藏自己的才能,等待合適的機會”。其對應的英文表述是“to conceal one's fame and ability”;“temporary retirement to bide one's time before going on the offensive”。這些譯法都爲西方人“誤讀”提供了依據。

所以說,“韜光養晦”被外國人誤讀,主要還是我們自己就不很清楚。好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第6版《辭海》中,首次增加了“韜光養晦”的辭條,善意地將其解釋爲“隱藏才能,不使外露”。與此相關的釋義還包括:“韜”指“弓袋”,並有 “掩藏”之意;“韜光”指“斂藏光彩”,比喻“掩藏聲名才華”;“韜晦”指“收斂鋒芒,隱藏才能行跡”。可見“韜光養晦”的核心含意就是不要鋒芒畢露,咄咄逼人。有鑑於此,熊光楷將軍建議根據《辭海》的釋義,再對“韜光養晦”進行準確翻譯,將大大減少跨文化交流中出現的誤解與隔閡。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翻譯善意版本的“韜光養晦”呢?熊光楷將軍沒有給出自己的建議,但是他引用了美國《新聞週刊》國際版主編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2008年寫了一本題爲《後美國的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的書中的譯法。扎卡里亞在論述中國對外戰略方針時也引用了“韜光養晦”,他使用的英文譯法是“hiding its light”。這一譯法源自《聖經》中的一段話:“Neither do men light a candle, and put it under a bushel, but on a candlestick;and it giveth light unto all that are in the house.”(注:giveth爲古體英語,與give語義相同)中文可譯爲“人點燈,不放在鬥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後人將上述典故引申爲諺語“hide one's light under a bushel”,意指不露鋒芒。

不過,熊光楷將軍認爲用“hiding its light”來翻譯“韜光養晦”仍有一些不確切。說到底,“韜光養晦”的內涵就是不出頭,那麼是不是可以就低調地乾脆翻譯爲 “keep a low profile”呢?即便這樣無驚無險的翻譯,也許外國人還是要追問:您是暫時地keeping a low profile還是永久地always keep a low profile呢?還有,您明明是個負責任的大國,爲什麼一定要keep low profile呢?可見,問題不在於“韜光養晦”本身的翻譯,而在於我們好好的爲什麼一定要韜光養晦。據我自己在一些國際場合的體會,我們中國官員在國外韜光養晦的主要原因有兩個:英語口語不太好,加之授權有限,說也說不清楚,乾脆就一聲不吭,貌似韜光養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