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言學習 > 日語學習 > 【百科熱詞】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火會說話的中國文物打動人心

【百科熱詞】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火會說話的中國文物打動人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K 次

短視頻已經走入人們的生活許久,在飯後茶餘、通勤閒暇時刻,刷一刷短視頻成爲許多人的選擇。憑藉着劇集時長短、劇情節奏快、不輸給其他網劇的服道化製作等優點,短劇逐漸受到人們的追捧。

ing-bottom: 150.23%;">【百科熱詞】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爆火會說話的中國文物打動人心

最近就有這麼一部短劇引發大衆熱議,甚至受到了央視等官方媒體的關注。對於大部分觀衆來說,短劇已經是十分熟悉的一種影片形式,這部僅僅只有3集每集也只有9分鐘的短劇,在百花齊放的影視作品中脫穎而出,必定有其過人之處。

一、短劇背後是無盡的“鄉愁”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主角,是在大英博物館中國玉石區陳列的一把壺。作爲衆多玉石展區的文物之一,它的編號爲3,本身並沒有被命名。

就是這麼一把沉睡在玉石區“平平無奇”的小玉壺,引發了短視頻製作者“煎餅果仔”夏天妹妹”的無限遐想,最終爲大家帶來了一個短而不簡的感人故事。

他們給了它一個名字——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玉壺有了名字,宛如魚兒有了水,開始“活”了起來。活靈活現的小玉壺爲了回家,遇到了許多困難。流浪在外的小玉壺,好不容易在博物館外碰到了“中國家人”,能幫她回家的家人。

黑眼睛、黃皮膚、能說中國話的就是家人、是同胞。

原本以爲故事就這麼完結了,小玉壺回到家了,故事要結束了吧。神結局在大家都沒想到的地方悄然拉開了帷幕。家雖大,但小玉壺也有自己的目標。來自博物館,便也要回到博物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玉壺拿出了一疊厚厚的信紙,每一張都是不一樣的樣式,都是來自小玉壺口中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而小玉壺一直說的重要任務,原來是她擔任起了“信使”的角色。

每一件文物都在此刻被賦予了“生命”。每一個文物的背後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就如同我們也十分期盼這些丟失的文物能夠迴歸祖國懷抱一樣。文物們的每一封“家書”都承載着他們對家、對家人的思念。

其中有乾隆青銅大鼎的愛國之心。

有他日氣派無比,而如今被掠奪者切割的四塊一龍壁的鄉愁。

有身高六層樓,在黑暗無邊的異國博物館中靜候光明之日的的河北崇光寺阿彌陀佛像

明代真武大帝銅像則抒發了自己護國的壯志豪情。

還有一身輕盈卻氣勢不減的山西金代木雕觀音,庇佑身處異國的遊子。

而往日不吝笑容的彌勒佛,在異國的博物館中,也顯得有些悲傷。

故事以“家國永安”作爲結尾,此時觀衆們早已在一聲聲“家國永安”中潸然淚下。

這樣一部高質量的短劇也獲得官媒的高度評價,自媒體也能夠產出高水平的視頻內容,爲自媒體樹立了優秀榜樣,讓流量之花開在有價值的地方。

誰又能想到這樣一部短劇團隊只有:作爲策劃人、同時也是男主的煎餅果仔,女主夏天妹妹,和兩名助理

爲了防止平臺不過審,製作人煎餅果仔也發表了預告聲明。也許是自媒體亂象過多,作爲正常的製作者也只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來規避風險。

拍攝的契機是網友的一條評論,歷經半年,最終剪出3集短劇。小製作也不輸於大製作,短片內容也依舊豐富,這完全是來自制作者的深度思考。新時代的自媒體人的身上也肩負着文化傳承,努力弘揚中國文化是值得大家學習的。

二、“被迫離家”的文物

鄉愁,是一封家書,短劇裏的文物暫且可以託“小玉壺”幫他們捎帶家書給他們的“親朋好友”們。可現實的殘酷是這些文物一直被鎖在毫不相關的大英博物館中,未有歸期。有的本是成雙成對,或許是一對好“兄弟姐妹”,又或許是一對“佳人”。它們本該安靜地封入塵土,又或者是成爲“模特”展示在中國的博物館中。但是西方列強的侵略奪走了本該屬於這些文物的安寧與祥和,不僅如此大量的文物建築也被燒燬。

其中最廣爲人知的,就是圓明園。火燒圓明園應該是連小學生都知道的歷史事件,這件被記錄到小學課本中的事件中,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被西方列強掠奪。各朝各代的珍貴文物皆被侵略者以野蠻粗暴的方式扯下、撬開,被奪走的文物支離破碎。

一把火吞噬了一座皇家園林,燃燒的不僅是建築文物,更是燒掉了人類文明史上璀璨的文化。

被偷走的文物,就像被拐賣的孩子一樣,有苦說不出。但走丟的孩子也能夠回到自己家,總有一天中國人會堂堂正正地將這些文物帶回祖國,流落在他鄉的文物總會有回家的一日。

中國人走得正站得直,從不做偷雞摸狗之事。我們的文物也是一樣,終將會光明正大地迴歸祖國。

三、“防偷防盜”人人有責

文物是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着的物品。搶文物、偷文物也許是大家能夠最直觀看到的偷盜行爲。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許多在我們生活中習以爲常的習俗、物品、語言和活動等都是“中國專屬”。中國的非遺傳承人有很多,隨着現代科技的發達,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平臺讓更多的人瞭解到中國專有的文化。但是這種弘揚的行爲很有可能會遇到“文化小偷”,已經有不少的傳統文化被他國使用且沒有標明這是來自中國的,更有甚者還稱這是他們的文化。

堅決抵制外國“文化小偷”,當發現有中國傳統文化被挪用或者“借鑑”的情況時,要立刻制止並告訴大家這是擁有五千年曆史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不需要他國“宣傳”,中國文化會由中國人發揚光大。

知識拓展

部分國內博物館鎮館之寶

北京故宮博物院

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指出,《千里江山圖》的主要取景地是廬山和鄱陽湖。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緻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羣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等靜景穿插捕魚、駛船、遊玩、趕集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在該作品人物的刻畫上,極其精細入微,意態栩栩如生,飛鳥用筆輕輕一點,具展翅翱翔之態。《千里江山圖》畫卷,不僅代表着青綠山水發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並將創作者的情感付諸創作之中。雖屬於寫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現了青年畫傢俱有嚴謹的生活態度。《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清明上河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爲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一說528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共繪製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

是商代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炭河裏遺址),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商四羊青銅方尊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爲52.4釐米,高58.3釐米,重量34.5千克,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着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商四羊青銅方尊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巧奪天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爲“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後母戊鼎:

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於1939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

商後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商後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爲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商後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峯露芒,間用肥筆。

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爲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甘肅省博物館

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

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等,爲東漢青銅器,國寶級文物,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爲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通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1釐米,重7.3千克,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顯示了一種勇往直前的豪情壯志,是中華民族偉大氣質的象徵。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鳥的瞬間,飛鳥回首驚顧,更增強奔馬急速向前的動勢,全身的着力點集註於超越飛鳥的一足之上,準確地掌握了力學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水平。1983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爲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鑑定爲國寶級文物;200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2021年12月1日之後,東漢銅奔馬將於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在甘肅省博物館絲綢之路文明展廳展出,其餘時間在庫房維護保養。

湖北博物館

越王勾踐劍:

春秋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中國一級文物,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望山楚墓羣1號墓出土,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春秋越王勾踐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重875(單位:克),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琉璃,背面鑲有綠松石。春秋越王勾踐劍體現了當時短兵器製造的最高水平,被譽爲“天下第一劍”,是青銅武器中的珍品,對研究越國曆史和了解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工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曾侯乙編鐘:

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國家一級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爲該館“鎮館之寶”。戰國曾侯乙編鐘鍾架長748釐米,高265釐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釐米,重203.6千克。它用渾鑄、分鑄法鑄成,採用了銅焊、鑄鑲、錯金等工藝技術,以及圓雕、浮雕、陰刻、髹漆彩繪等裝飾技法。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戰國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2年1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南京博物院

明金蟬玉葉:

一隻神形畢肖、金光閃耀的蟬立於玉葉上。它側身翹足,雙翼略張,嘴巴微開,蟬翼左右各兩。玉葉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葉片打磨細薄呈凹弧狀,分爲八瓣。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鑲金獸首瑪瑙杯:

是唐代玉器,1970年10月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現收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

唐獸首瑪瑙杯高6.5釐米,長15.6釐米,口徑5.9釐米,杯體爲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爲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

唐獸首瑪瑙杯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湖南博物館

素紗單衣:

素紗單衣,是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文物,衣長128釐米,通袖長190釐米,衣料鋪展開約2.6平方米,僅重49克。

T 形帛畫:

天界部分畫在帛畫上端最寬闊的地方。右上角畫有一輪紅日,日中有金烏,日下的扶桑樹間,還有8個太陽。左上角一彎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畫着奔月的嫦娥。日、月之間,端坐着一個人首蛇身披髮的天帝,一條紅色的長尾自環於周圍,天上有一道天門,有守衛的門吏。另有神龍、神鳥和異獸相襯,顯得天界的威嚴和神聖。2018年1月,在CCTV-3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中,由雷佳擔任辛追墓T形帛畫的“國寶守護人”。

河北省博物館

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劉勝金縷玉衣,西漢。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68年5月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收藏於河北博物院。該衣通長188釐米。玉片有綠色、灰白色、淡黃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塊,金絲重1.1千克。在“玉衣”內還發現玉璧十八塊,以及飯含,佩戴之物。這件滿城漢墓的金縷玉衣是中國首次發現、規格最高、最完整的玉製葬衣.

此外,新澍日語推出的全年公益助學活動,提供由北大碩士團隊組建的專業老師的幫助和督促,內容包含一年整的知識科普、打卡學習、直播互動,更有每月免費模考、考研資料pdf等福利掉落哦!是非常優質的考研學習社羣,來幫助大家提高日語學習力、提升考研競爭力。我

點我諮詢更多0元日本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