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文名句摘抄 > 商務英語翻譯類論文

商務英語翻譯類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商務英語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商務英語翻譯既是該學科中的關鍵一環,又是教學考的難點。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商務英語翻譯類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商務英語翻譯類論文
  商務英語翻譯類論文篇1

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芻議

摘 要: 突破傳統翻譯教學模式,培養出精通國際商務知識並具有高翻譯技能的實用型商務英語人才,是目前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文探討了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的現狀、改革目標及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職 商務英語 翻譯教學

1.引言

目前,國際間經濟貿易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場更加需要複合型外語人才。商務英語專業便是適應這一趨勢而產生的一個較新的專業。該專業研究的就是運用英語解決商務實踐問題,是商務知識與語言應用相結合的一門複合型學科。培養更多符合時代和市場要求的商務翻譯人才已成爲翻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職高專的商務英語專業更強調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今年,高職高專的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總體而言仍處於起步階段,具體的教學目標、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師資培訓等標準尚未確立,很多問題值得探討。

2.我國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現狀

2.1教學模式陳舊,教師角色有待轉換。

傳統翻譯教學普遍以教師爲中心。正如豪絲(House)在其著作中描述的:“翻譯課程的老師,常常是一位說目的語的人,發給學生一個篇子(爲什麼選了這篇文章一般是不解釋的)。這種篇子中滿是陷阱,也就是說,教師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培養學生從事複雜、難度較大的翻譯的技巧,而是迷惑他們,讓他們出錯……在以後的幾節課上,全班同學逐句討論文章中的每一個句子,最後由老師給出一個‘正確’的譯文。”這種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法,將改錯作爲教學手段,將教師提供的參考譯文作爲翻譯課的終極目標,不符合真實情況下翻譯的本質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翻譯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林克難,2000:56)陳葵陽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是教師在臺上一板一眼,學生在臺下四平八穩。面對精妙之譯,沒有驚歎欣喜的喝彩;面對平淡之譯,沒有一顯身手的慾望;面對蹩腳之譯,也沒有棄之重譯的熱情,師生之間缺乏積極的互動與合作。”(陳葵陽,2005:78)商英翻譯教學重嚴密性和科學性,但很多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只注重語言點的講授,沒有結合文化背景與學生的應用能力,加上教學基礎設施簡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

2.2缺乏教學大綱,教材質量有待提高。

高職商英翻譯教學一直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至今仍缺乏具有針對性的翻譯教學大綱,教材編寫缺乏正確的指導。首先,現存翻譯教材“質”與“量”增長不平衡,教材數量激增的同時品質愈加堪憂。“雖然市場上出版的翻譯教材數量增長極快,表面看去令人眼花繚亂,一派‘繁榮’景象,可教師們依然抱怨難以選到合適的教材,各種教科書名目繁多,內容體例卻大同小異……大量教材存在着抄襲剽竊、堆砌例句、缺少分析、參考譯文質量低劣、不註明出處隨意引用等問題”。(穆雷,2004:26)其次,現存翻譯教材理論與實踐搭配不合理。在現存的大多數翻譯教材中,縱然不乏精彩妙譯,但重頭戲還是翻譯理論。“儘管這些理論曾產生於一定的場景和語境,或某種特定的境遇,也曾是蓬勃鮮活的,然而經過整理加工後,呈現在書本中的狀態是:有條理性卻顯刻板,有確定性又過靜止,有指導性又少趣味。所以,即使教師能做到誨人不倦,也不能保證學生學而不厭”。(陳葵陽,2005:80)最後,現存教材多數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大多數教材由於出版時間較早,很多內容已與時代脫節。有些教材的編寫,往往是東拼西湊,體系性不強,更沒有按商務英語翻譯理論與實務進行合理安排。

3.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改革目標與方向

3.1明確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指向標。就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而言,高職教育主要是培養一線需要的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當前高等學校的翻譯教學和口、筆譯翻譯人才的培養都是跟不上我國社會發展和需求的。在不少方面,很有改革的必要”。(盧思源,2008:41)許鈞指出:“由於翻譯學科的獨立地位得不到保證,中國基本上沒有真正的翻譯教學。”目前達成的共識是翻譯學既不是語言學,又不是文藝學的分支,而是一門介於語言學、文藝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之間的獨立的綜合性學科,這就是要求制定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崔向紅,2006:103)

3.2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

目前,我國高職商英翻譯教師主要爲各校外語專業教師,他們外語語言能力過硬,但大多缺乏系統的商務知識。而單純的外語語言教學不能滿足商英翻譯教學的需要。我們應該加強商英翻譯師資建設,避免教學資源浪費,實現商英翻譯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

首先,翻譯教師應始終堅持語言學習者和研究者的角色。每一位語言教師,都是一位語言學習者,不應該日復一日的照本宣科。其次,翻譯教師應把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相結合,“系統的翻譯教學必須是成功的翻譯教學法與翻譯研究的結合,輔之以語言學、社會科學、認知科學的跨學科研究,以及對於職業化翻譯的實際研究”。(林克難,2000:57)再次,鼓勵英語教師學習商務專業知識。教師自己制訂培訓和進修計劃,獲取第二學位或相關證書以充實商務翻譯教學隊伍。最後,從外企選調英語功底紮實,商務理論知識及實踐知識豐富的人員到高校任教並在商貿業務方面對高校教師進行指導。或選派現有的青年教師到外貿企業實習,積累商務實踐經驗,積累第一手翻譯材料,豐富教學內容。還可以推廣校企合作,在職跨專業培訓或者教師進行進修彌補教師商務專業知識的不足。

3.3豐富教學方法。

3.3.1語篇教學法

語篇教學法就是以語篇爲分析單位的教學方法。傳統語言學翻譯研究方法與語篇語言學翻譯研究方法至少有三點差異:一是前者認爲意義由詞句決定;而後者的重點是整個語篇,認爲意義通過語言結構體現;二是前者把翻譯對等的概念建立在詞、句層面上,而後者建立在語篇和交際層面上;三是前者的研究對象只是語言,而後者的研究對象還包括情景語境文化語境。(張美芳,2002:4)商務翻譯的對象普遍具有較強的語篇性,在商英翻譯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超越字詞的翻譯教學,以語篇爲單位,注重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引導學生以語篇爲基礎,熟練掌握商務文章中的篇章結構規律、商務文化背景和語體規範,等等,根據語篇語境確定原文詞句的準確含義,選擇符合原意的句子結構和譯文。

3.3.2市場導向教學法

市場導向教學法強調教學應具有市場針對性。教師不能把語言能力與翻譯能力等同,應堅持以市場爲導向,注重市場調查,在充分認識翻譯教學性質的基礎上確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及相應的教學課程體系。以市場爲導向的翻譯教學,不僅要看課堂上教學互動的過程,而且要看用人單位和市場的反饋,從而真正培養出市場需要的商務英語翻譯人才。“學校應盡力爲教師和學生的市場導向教學和實踐提供場所;教師須掌握行業的相關動態,如市場需求和評價標準的變換,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生應該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校提供的相關市場環境中接受考驗”。(張法連,2010:50)根據沈茜對高職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研究顯示,中小企業接收高職應屆畢業生的比例已經超過總招收人數的一半。因此,應該積極創造條件,充分利用巨大的翻譯市場作爲學生的翻譯實踐基地,實現翻譯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翻譯教學中注重培養實用型及複合型翻譯人才,使市場需求在教學中得以體現。

3.3.3互動教學法

互動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爲中心,季羨林曾分析外語教學中以學生爲中心的重要性,“(學外語時)從學字母起,教員教一句,學生念一句……學生從來不需要主動地去查字典……彷彿一個小孩子,從生下來起就吃大人在嘴裏嚼爛的飯,一直吃到長大起來,還不能自己嚼飯吃,以後雖然自己想嚼也覺得困難而無從嚼起了”。(季羨林,2010:3)紐馬克也持同樣的觀點:“要想通過教學讓某人成爲出色的翻譯家就像企圖通過教學讓某人成爲語言專家一樣的困難。你所能做的只能是給學生一些啓示,一些實踐……作爲教師,你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從而引導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提高水平。”(林克難,2000:56)由於翻譯課程的實踐性強,學生必須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際“譯”的過程中學習翻譯技能。應用語言學的著名學者紐曼認爲,以學習者爲中心的課程設置與其他的課程設置的關鍵差異在於,它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共同努力,把學習視爲一種互動過程,其中學生既不是機械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又不純粹是學習系統中的獨立個體,而是基本的社會結構,因此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協作習得社會組織的語言和行爲的過程。(賴德福,2009:96)此外,採用互動教學法,還可讓學生參與教材的選擇,或者由學生自主選擇翻譯的原文,或者翻譯自己的文章。

4.結語

隨着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國際商務貿易日益頻繁,傳統的單一型外語人才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培養既熟悉國際商務知識又具備外語能力的跨學科人才的任務已經迫在眉睫。國內各高職院校應勇於創新,努力提高商英翻譯教學水平,明確商英翻譯教學目標,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切實把我國的高職商英翻譯教學工作向前推進。

參考文獻:

[1]陳葵陽.從建構主義觀點談翻譯課堂教學[J].中國翻譯,2005,(3):78-81.

[2]崔向紅.論英語翻譯教學改革[J].學科教育,2006,(36):103-104.

[3]季羨林.季羨林讀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4]賴德富.應用翻譯理論下的高職商務英語翻譯教學[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4):94-98.

[5]林克難.翻譯教學在國外[J].中國翻譯,2000,(2):56-59.

[6]盧思源,吳啓金.展望21世紀的翻譯教學與研究[J].中國翻譯,2000,(1):41-43.

[7]穆雷.翻譯教學發展的途徑[J].中國翻譯,2004,(5):25-26.

[8]沈茜.高職畢業生就業意向的調查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5):56-57.

[9]張法連,盛楠.法律翻譯教學芻議[J].中國翻譯,2010,(3):48-51.

[10]張美芳,黃國文.語篇語言學與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2,(3):3-7.

  商務英語翻譯類論文篇2

淺談商務英語翻譯中文化差異

[摘 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的過程是跨文化交際。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因此,從事國際商務的翻譯人員必須瞭解和掌握本國與異國的民族文化差異,在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按照4Es標準和奈達先生的翻譯原則,作出適當的調整,並設法使這些差異在傳譯過程中消失,同時在譯入語中找到準確的詞語,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地再現。

[關鍵詞]商務英語;文化差異;翻譯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互相交換,更是兩種文化的傳遞。文化在翻譯中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曾說:“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爲重要,因爲詞語只有運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所以,從事商務英語翻譯要注意文化信息的傳遞,儘量按照商務英語翻譯的4Es標準做到文化信息對等。然而,在實際工作中,這種對等是有限度的。

一、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

例如,cat(貓)這個詞,在漢語中有俗語“貓有九命”。此外,中國人常戲稱嘴饞的人爲“饞貓”。但是cat在西方是人們寵愛之物(pet),不過在英語俚語中,cat的含義爲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惡毒或令人討厭的女人),這又是我們中文裏沒有對應語意的。總的來說,似乎是中國的貓可親,西方的貓可惡。再看dragon(龍)這個詞,傳統的文化使它帶有了強烈的民族文化象徵,我們素來自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而很多與龍相關的詞語也被賦予了美好的意義,“龍鳳”指才能優異的人,“龍虎”則指豪傑之士。更不用說像龍鳳呈祥、龍飛鳳舞、生龍活虎、臥虎藏龍這些四字成語了,都是褒義。在封建社會,龍是皇帝的象徵,皇帝自稱“真龍天子”,時至今日,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仍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稱自己的國家爲“東方巨龍”。可在西方神話傳說中,龍卻是表示邪惡的怪物。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徵,聖經故事中惡魔撒旦(Satan)就被認爲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還有“潑婦’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語國家中所引起的聯想與中國的“龍”完全不同。

所以,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亞洲四小龍”被翻譯成英語爲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當。因此,有人建議翻譯成Four Asian Tigers,這便不失爲一種較好的文化信息的對等,因爲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種強悍的動物,至少不會讓人聯想到某種可怕的動物。

再如,我國有個電池品牌是“白象”,若是翻譯成英語White Elephant,語義信息對等雖然是實現了,但從文化信息對等來看卻是很糟糕的翻譯,因爲white elephant在西方國家文化中意思是“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這個含義源自一個傳說。相傳有個國王討厭手下的一個大臣,爲了懲罰他,國王送給該大臣一頭白色的大象。該大臣發覺這頭象非常棘手,因爲是國王送給他的,他既不敢轉送給他人,更不敢宰殺,只好小心地侍候它。可是白象的胃口極大,把大臣給吃窮了。由此可知,英語國家的人恐怕不會買牌子爲White Elephant的電池,因爲消費者不願買“沒有用反而累贅的東西”。那麼,“白象”牌電池應該怎樣翻譯呢?我們可以考慮用一種西方人心中象徵着強大、有力量的動物lion來代替,將“白象”譯成Brown Lion。如果買來的電池威力無比,顧客何樂而不爲呢?

二、顏色的文化差異

不同文化的人對顏色的認識儘管有相似之處,但他們對各種顏色的感覺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漢民族似乎對藍色有莫名的好感,蔚藍色的天空和海洋總能激發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對未來的無限遐思和憧憬。然而在英語國家,藍色有憂鬱、沮喪、悲觀的含義,比如美國就有“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之說,意思是心情不好的星期一,指人們在度過愉快的週末後,星期一要上班或上學,心情不好。埃及人和比利時人則視藍色爲倒黴的顏色。儘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藍鳥”汽車並不是“傷心的鳥”的汽車,Bluebird是產於北美的藍色鳴鳥,其文化含義是“幸福”,所以,英語國家的人駕駛Bluebird牌的汽車,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駕駛Bluebird牌汽車的中國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駕駛世界名牌汽車是一種身價的體現和財富的象徵。

中國人非常青睞紅色,其代表着喜慶,因此中國人結婚習慣穿紅色的衣服;經商時,商人希望能“開門紅”;賺錢了,大家都來“分紅”;某員工工作出色,老闆給他發“紅包”等等。可是在英語國家視“紅色”爲殘暴、不吉利,紅色意味着流血;他們視白色爲純潔、美好的象徵,因此結婚的時候穿白色的婚紗。至於商務英語中的in the red,就表示“赤字、虧損、負債”。

我們中國人很喜歡綠色,覺得它代表了春天,象徵着新生命的開始和希望。但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將綠色和“缺少經驗”聯繫起來,比如在商務實踐中,對於經驗缺乏的人,可能會聽到你的外國客戶說你是個“green hand”。

三、數字的文化差異

衆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認爲是不吉利的數字,其原因與聖經故事中耶穌被參加晚餐的第十三個人即弟子猶大所害有關。所以,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避免使用“十三”這個數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數字“十三”並沒有這種文化含義。但在國際商務交往中,我們應尊重別人的習俗,也正是從這點出發,北京飯店沒有十三層,電梯載客過了十二層便是十四層。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9”因爲與“久”同音,所以“9”經常用來表示“長久”的意思。例如,我國曆史中,皇帝都崇拜“9”,希望其天下長治久安;還有我們很熟悉的“999”牌藥品。可英語中的nine(9)則沒有這種含義。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標的商品出口到英國,因爲“666”在《聖經》裏象徵魔鬼。再譬如“7”,在歐美國家它具有積極的意義,對英語國家人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投擲中以“七”爲勝利,商標“7-Up”的飲料翻譯成漢語爲“七喜”。還有7-Eleven(連鎖店)的商標。而在我國,“7”只是個普通的數字。   除此之外,文化差異還受地理位置、社會制度、歷史等不同因素的影響。

四、翻譯中的不對應及其調整

文化的差異在翻譯中時常會引起不對應的情況。首先,英語中的指稱對象在中文裏不存在、少見或被忽視。例如,漢語裏有許多用數字開頭的詞語,如“三心二意”譯爲neither off nor on。“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譯爲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這些詞語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直譯。其次,英語語言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確的實體,而中文卻不加以區分或恰恰相反。例如,英語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軟的椅子,但在漢語中卻分別有“扶手椅”和“單人沙發”。最後,英語中同一個指稱對象可能由字面意義不同的詞語加以指稱。例如,英語中的black tea,翻譯成漢語是“紅茶”,而不是“黑茶”。

總之,文化信息的傳遞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過翻譯瞭解他國文化。文化信息的對等也是可能的,我們可以遵循奈達先生的“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則,只是這裏的“對等”不能機械理解爲數學意義上的完全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奈達認爲翻譯的目的應該是原文和譯文在信息內容、說話方式、文體、文風、語言、文化、社會因素諸方面達到對等。爲了達到這些對等,必須在翻譯中進行必要的調整:

1.如果在形式上貼近的譯文對所指意義可能產生誤解的話,必須對譯文作些變通;可以保留直譯,但必須加上腳註來解釋可能產生的誤解,如前面所講dragon的例子。

2.如果在形式上貼近的譯文,有可能導致對原文聯想意義的誤解,或者對正確理解原文的風格造成重大的損失,那麼對譯文進行必要的調整來反映原文的聯想價值就十分重要。

例如,我國名酒“杜康”,若翻譯成英語一般按發音譯爲Dukang,英語國家讀者看到英語商標Dukang時,只會把它與酒聯繫起來,而根本很難會想到中國歷史上釀酒的高手“杜康”,也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把“杜康”與“好酒”聯繫起來。所以,“杜康”作爲商標,文化信息沒有完全對等。不過,我們不妨可以用希臘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語商標,這樣,文化信息的對等無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爲Bacchus會使西方人產生更多與酒有關的聯想。

3.一篇原文的翻譯,要求在音位、詞彙、句法及語篇等各個層面作一系列的調整。

例如,Nike作爲商標能使英語國家人士聯想到勝利、吉祥,因爲Nike一詞在希臘神話中是勝利女神。傳說中的她,身上長有雙翅,拿着橄欖枝,給人們帶來勝利和諸神的禮物,是吉祥、正義和美麗之神。Nike作爲體育用品的商標,我們可以把它音譯爲“耐克”,暗示Nike牌體育用品經久、耐用,使用Nike牌體育用品能在比賽中克敵。不過,英語單詞Nike所蘊涵的文化信息對中國人來說,不可能像英語國家的人那樣想起Nike女神。可見,在翻譯中文化信息被丟失了。

各民族有着其獨特的文化,東西方人有不同的哲學、文化傳統,所以,文化差異就必然存在。此外,差異的原因還在於東西方民族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的不同。正是這些文化差異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譯的可譯性受到限制。進行商務英語翻譯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些不同,必須在外國文化和本國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如果這個切合點是兩種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是,往往由於文化差異,有時很難找到切合點,這時,譯者就必須就自己的能力讓這兩種文化儘可能接近,按照4Es標準和奈達先生的翻譯原則,作出適當的調整,使帶異國情調的東西在譯入語中得以再現。

參考文獻: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 劉醒吾.經貿英語口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 李平.國際經貿英語教程[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9.

[4] 王學文.新編經貿口譯教程[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