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發現和修復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發現和修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ing-bottom: 66.41%;">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發現和修復
【摘 要】語用失誤經常阻礙和困擾跨文化的正常交際,使跨文化交際不能正常進行。能夠及時發現日常交流中的語用失誤並及時修復,對於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紹跨文化語用失誤的定義、分類以及原因,通過分析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實例,探討了語用失誤的發現和察覺以及相應的修復努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語用失誤 發現 修復

一 引言
不同的語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由於本族語者在使用外語時,對對方的語言及文化了解甚少,在與外國語言使用者的交流時,自然而然地把自身文化交流模式、思考方式、語用規則和文化習俗用於外語中,極有可能產生語用失誤。語用失誤在跨文化交際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夠及時發現語用失誤,認識到語用失誤的發現過程,合理利用修復手段,可以減少語用失誤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二 語用失誤的定義、分類及原因
英國語言學家J.托馬斯在1983 年首次提出了“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定義其爲說話雙方彼此不能理解。何自然(1988)指出:我們將言語交際中因沒有達到完美交際效果的差錯,統稱爲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這類失誤並非語言本身的語法錯誤,而是主要歸因於說法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達習慣,或者說得不合時宜。
依據托馬斯在論文《跨文化語用失誤》中提出的分類方法,語用失誤大致分爲語用語言的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兩大類。語用語言失誤一般是由於語言障礙所致,而相較於前者,社交語用失誤則是由於談話雙方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社交準則差異所造成的。
三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發現
根據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發現的時間長短,把其分爲立刻發現和後期發現。由於在意識到問題後做出評論的行爲屬於修復行爲,暫不考慮到語用失誤的發現行爲當中。
1.立刻發現
立刻發現語用失誤在發生時,立即就被發現並指出。例如,一箇中國學生曾在一個來他家做客的美國學生晚上臨走的時候說:“慢走”。美國學生非常吃驚,便問“Why?”中國學生解釋說:“啊,我的意思是外面天太黑了,注意安全。”在以上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國學生誤解了中國學生的意思,不明白“慢走”這個詞的意思,但是美國學生馬上對此提出了提問,中國學生也及時的發現了這個語用失誤,並且努力修復,使美國學生明白了“慢走”這個詞相當於英語當中的“have a good trip home”,把這兩種語言放在同一種語境當中,使外國人產生了誤解,這種現象也是語用失誤當中的負遷移造成的結果。
2.後期發現
後期發現是指在語用失誤發生時,在不久之後或是很長時間之後才被發現。例如:一位美國教授叫他的中國學生做一個口頭報告。當中國學生拿到題目之後,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先花費很多時間闡述各種相關信息,最後才得出主要觀點、得出結論,但這位美國教授給出了極低的分數。中國學生根本不能理解,認爲是因爲教授對中國學生的歧視,直到教授指出了他的缺點之後,他才恍然大悟:只需要改變一下陳述的順序,先陳述觀點,然後再給出相關信息即可。
這個例子所給出的就是語用失誤的後期發現。美國教授並沒有直接指出中國學生的失誤,而是在一段時間後,給這位一直不明所以的中國學生婉轉地點出了其缺點,讓中國學生明白了自己的失誤。這位中國學生按照中國人的思維進行口頭報告,得到低分之後,並未及時的發現自己的錯誤,甚至認爲教授歧視中國學生,這也說明了文化差異和思維方式導致了語用失誤的產生。這個例子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這樣一個觀點:語用失誤產生時,立即發現但是沒有立即糾正是因爲那樣做可能對語用失誤者面子的傷害性較小。

四 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的修復
修復的組織運作就是處理說、聽和理解中反覆出現的問題(Schegloff, 1987)。對於跨文化交際中產生的語用失誤,談話雙方可以選擇修復的種類和方法,考慮修復的方便與否,也有在不影響雙方理解的情況下或者是考慮面子等方面的問題,雙方根本不考慮修復。
1.修復方
修復方是指啓動修復的人。修復方分爲自我修復和他人修復兩種。Schegloff 指出在理解中出現問題,以爲交談雙方可以不知處問題,況且一個錯誤也可能得到自改(自我修復),或他改(他人修復)。
(1)自我修復。啓動修復的人是自己稱爲自我修復。經過長時間語用失誤的研究,可以看出無論是語用語言失誤還是社交語用失誤,通常都是交際雙方的非本族語者發現失誤。一般情況下非本族語者是在聽他人的暗示或者直接提示(前提條件)下進行自我修復。
一位中國學生和她的美國同學在國外逛街,向一位負責清潔的阿姨問路:“Hello, unti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West Park?”她的同學十分不解,便立即發問:“Is she your untie?”中國學生立刻發現了自己的語用失誤,修復了自己的失誤:“No, I mean there is a cleaner.”這個問題屬於典型的“問題源輪次”(Schegoff,1987),即指談話中被錯誤理解的語句所在。簡單來說,找到“問題源輪次”,語用失誤就易於發現了。大多數的自我修復都是因爲找到了“問題源輪次”:談話的一方產生了“問題源輪次”,另外一方經過思考,發現和察覺出語用失誤,隨即提出自己的疑問,第一方馬上進行修復。
(2)他人修復。啓動修復的人是他人,稱爲他人修復。與自我修復相比,他人修復可能更多地出現於語用失誤的後期發現中。例如:“我”在一家美國家庭餐館打工,一個美國家庭來這裏用餐。晚飯之後,女主人對“我”說:“Can you give me some ice cakes?”我以爲他們想在酒和飲料裏面加上冰塊,所以我就取來了一桶冰塊。但是,這個美國家庭的成員看見我手裏的冰全部大笑了起來,原來他們要的是冰淇淋而不是冰塊。在“我”的理解中,把冰塊(ice cake)與冰淇淋(ice cream)等同起來,因此產生了語用失誤。一般他人修復不會立刻出現的原因是因爲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的關係親疏問題,只有建立良好的關係之後,他們纔會指出非本族語者在目標語的失誤並且努力幫助修復。
2.修復時間
語用失誤並不是在第一時間就能發現和得到修復的。即使能夠立刻發現語用失誤,修復的時間也會根據具體情況有所差異,許多因素影響着修復時間。
(1)立刻修復。立刻修復就是指語用失誤發生之後立刻對其進行修復。在前面關於ice cream 的例子中,我們看出是他人在發現語用失誤之後,第一時間進行了修復,那是因爲直接提出自己的修復並不會過多地讓失誤者產生尷尬的情緒,以致傷害對方的面子。總的來說,本族語者會更傾向於立刻修復(在中西交際中,我們一般稱西方人爲本族語者,中方爲非本族語者,交流基礎爲英語),因爲西方文化較之於東方文化更加直接。
(2)後期修復。後期修復就是指語用失誤發生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纔對其進行修復。後期修復一般出現在交談雙方沒有立刻發現自己的語用失誤,可以說是雙方都沒有立刻意識到語用失誤出現,後期修復是唯一手段,因爲立刻修復沒有條件是不可能進行的。例如:一位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約好下午去圖書館,美國學生說:“Ok, see you at nine forty.”而中國學生理解的時候出現了失誤,認爲是nine fourteen,而且對於美國學生如此奇怪的時間安排感到困惑。所以在9∶40 的時候,美國學生在圖書館門口等待,9∶14 的時候,中國學生已經來到圖書館門口等待。中國學生在等待了很長的時間後,才意識到自己可能產生了語用失誤,沒有分清楚forty 和fourteen。像上述的語用失誤,只能進行後期修復,因爲中國學生對於此失誤是後期發現,沒有條件進行立刻修復。
3.零修復
零修復是指當聽話人或說話人往往發現了兩者談話之間的語用失誤,但是並沒有任何人指出來。發生這樣情況的原因,往往是不是因爲不能修復語用失誤,而是不想修復語用失誤。這在中外交際中十分常見。
例如,一位中國留學生到自己的外國同學家裏做客,以月餅作爲禮物相贈,而外國同學的媽媽極其不能理解,並說:“月餅就是卡路里炸彈。”這位外國女士的評價與中國文化信仰背道而馳,而中國學生處於禮貌等原因,沒有指出這位外國女士的語用失誤。這種情況大多數是因爲中國人更傾向於不願意用言語來解釋澄清,更顧及對方的面子問題,這與中國文化背景相呼應,而外國人更願意指出語用失誤的所在並修復或是要求對方修復,這就體現了中西文化差異,中國人表現得更委婉、間接,西方人更坦率、直接。
五 結語
交際雙方價值觀的差異、語用規則的差異、思維模式的差異和不恰當的語言輸入等都會使交流中產生語用失誤,從而增加人們交流的困難性。語用失誤貫穿於跨文化交際每個層面和側面,準確的發現失誤並且及時修復,有助於更好地培養我們的外語水平,更好地理解多元的文化,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王靜.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原因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9):176~177
[4]Jenny 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1983(4):95
[5]Schegloff, E. A. Repair after Next Turn:The Last Sructurally Provided Defense of Intersubjectivity in Convers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2(5):1295~1345
[ 6 ]Yum, J.O.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East Asia. In rvar and R. E. Proter.(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 6th edition,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