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翻譯 > 英漢互譯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異

英漢互譯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摘要】英漢互譯是跨文化的交際行爲,英漢互譯的目的和特點是語言文化的交流。熟悉兩種文化和掌握兩種語言同樣重要。因此,文章着重從價值觀念、思維習慣與語言習慣、宗教信仰、日常生活與社會習俗和地理環境與物質生產方式等幾個方面討論中西文化的差異,將英漢兩種語言受文化差異影響而產生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比較,進而指出如何在翻譯中進行合理恰當的文化轉換,完成翻譯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關鍵詞】英漢互譯;中西文化;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習俗;地理環境
  
  所謂文化,指的是一個社會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設計的總模式。它包括一切人類社會共享的產物。文化是一個社團成員所共有的由社會習得的一個統一的整體,是指受社會成員決定和制約的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文化不僅包括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法律、宗教信仰、價值觀念行爲規範等,還包括語言。文化具有象徵性,而語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徵系統,語言也是文化中一個頗爲特殊的組成部分,是整個文化的基礎。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類型的文化,屬於平行發展、互不衝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兩大文化系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都是通過語言的交流來完成的。而翻譯是將一種語言文化轉換爲另一種語言文化的過程,也就是說任何翻譯都離不開文化,語言的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的翻譯。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爲:“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譯語中間最貼切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原文的信息。”奈達的定義體現了他在語義和語體兩個層面提倡等值翻譯的觀點,卻未提到文化的再現。所以,要想搞好翻譯,必須注重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在翻譯中,譯者對某段文字理解得正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該部門文化的理解。如果他沒有兩種文化的對比知識,就無從談起對兩種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與表達。在漢譯英中,需要了解大量的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特別是兩種文化的差異,因爲正是這些差異給我們帶來了難譯性,對兩種文化差異的理解度標誌着等值等效的翻譯度。爲此,譯者不但要精通目的語和源語,還要了解和研究諸多語言背後的文化,熟悉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正確翻譯觀的指導下,對文化差異進行合理的文化轉換。筆者擬從價值觀念、思維習慣與語言習慣、宗教信仰、日常生活與社會習俗和地理環境與物質生產方式等幾個方面來探討翻譯中的中西文化差異。
  一、東西方價值觀念的差異
  價值觀念作爲文化構成的深層因素,既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社會文化在人們心目中長期滲透、積澱的結果,是民族性格的基石。中西文化差異之一是時間取向不同。中國人在時間上採取過去取向,對過去的眷戀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中國人對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珍視。在中國文化中長者是智慧和權威的象徵。與此相反。西方人在時間上是未來取向,因而尊重青年是西方文化中第一級價值。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傳統、社會背景、宗教信仰及道德觀念等造就了中西文化中價值觀念的不同。在文化個性上,東方人崇尚羣體價值觀念,而西方人崇尚個體價值;東方人講究社會倫理,西方人則講究個體道德;東方人性格內向、表達情感含蓄,而西方人性格外向、直率;東方人以形象、綜合思維方式看待事物,西方人則以抽象、分析思維方式看待事物。這些差異在語言中都有體現,翻譯應特別注意,以免引起交際失誤。
  東西方文化中價值觀念的一大差異表現在稱謂用語上。首先是對父母以外的親屬的稱呼。英語中用grandfather、grandmother、uncle、aunt、cousin和nephew等幾個詞分別表示親屬中的長輩、平輩和晚輩;而漢語中則多達幾十種,要把是否血緣關係、是否姻親關係以及姑、表、堂等各種關係用稱謂全部表達清楚。這種複雜的稱謂系統嚴格地劃分出家族中的長幼尊卑,而英語中人們直呼其名的現象,在這裏絕對是不可思議的。另外,中國受上千年的儒家文化影響,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尊稱和謙稱的運用在中國也很普遍,稱自己爲“鄙人”,稱對方爲“閣下”;稱自己的兒子爲“犬子”,稱別人的爲“令郎”;稱自己的老婆爲“賤內”,稱對方的爲“尊夫人”;稱自己的意見是“淺見”、“愚見”,別人的是“高見”等。對待謙虛,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反應也是截然不同的。英美人對別人的誇獎往往欣然接受,說聲Thank you;而中國人卻不像他們那樣直率,習慣用“過獎了,過獎了”、“哪裏,哪裏”一類用語來表示自己的謙虛態度,這樣價值標準的不同,就容易造成誤解,以至於還會鬧出笑話來。有這麼一則笑話,一女士會見外國朋友,要求翻譯要嚴格按她的意思翻,不許走樣。老外一見到她,立刻拍馬屁道:“You are very beautiful.”翻譯照翻,女士心花怒放,嘴上還要謙虛一下:“哪裏,哪裏”。翻譯不敢怠慢,把女士的話翻成英文:“Where?Where?”老外一愣,還有這樣的人,追問哪裏漂亮的,乾脆馬屁拍到底:“Everywhere,everywhere.”翻譯:“你到處都很漂亮。”女士更高興了,但總是要客氣一下:“不見得,不見得”。翻譯趕緊翻成英文:“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其實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大家都把讚揚看成是對他們的鼓勵、認可、贊同,只不過表達對這種讚揚的方式不同,西方人習慣向稱讚他們的人表示感謝而中國人則要表示謙虛。在翻譯時就要了解這樣的差別,對語言進行調整,甚至於要符合對方語言習慣,即使意思有很大改變也在所不惜。這樣才能避免造成誤解,甚至尷尬的場面。

  二、情感色彩中的文化差異在翻譯中的處理
  英漢對基本顏色的分類差別不大。漢語中有赤、橙、黃、綠、青、藍、紫,英語中有red,white,black,green,各種顏色對於不同的民族而言,在視覺和心理上所引發的聯想和象徵意義也不盡相同,譯者在翻譯時應特別注意其中的差異。
  在英漢語言中,紅色red有時可以完全對應,有時卻大相徑庭:如:紅旗red flag紅糖brown sugar,紅茶black tea等等。green在英語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紅”,如,green with envy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漢語中表示十分嫉妒的“眼紅”,應該譯爲green-eyed而不能譯爲red-eyed。由於美元的紙幣是綠色的,所以green在美國也指代“錢財、鈔票、有經濟實力”等意義。黃色yellow在英漢語言中的引申含義差別較大。在英語中yellow可以表示“膽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ayellow livered膽小鬼。漢語中黃色一詞有象徵低級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如黃色電影、黃色書刊等等。這些名稱中的“黃”與英語中的“yellow”無關。能夠表示漢語中的意思的詞應該是: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等。然而,英語中另一個顏色詞blue卻常用來表示漢語中這類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笑話,bluefilms黃色電影等。藍色blue在漢語中的引申意義較少,而在英語中blue是一個含義十分豐富的顏色詞。英語的blue常用來喻指人的“情緒低落”、“心情沮喪”。有時也用來指黃色的、下流的意思。如:blue talk下流的言論、blue video黃色錄像。白色white在英漢語言中都有純潔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義上的不同。如:漢民族文化中,白色與葬事相聯繫,如:“紅白喜事”中的“白”指葬事。但在英語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純潔。黑色black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的聯繫意義大致相同。例如,黑色是悲哀的顏色。在翻譯時譯者多選用表示悲哀的字眼。black在英語中還象徵憤怒和氣憤,如:black in the face臉色鐵青。總之,大自然的色彩是豐富斑斕的,英漢顏色詞的詞義有時相當,有時相佐。我們在翻譯時應該仔細推敲,謹慎處理。

  三、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意識、宗教信仰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的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這三大宗教在中國民衆中有着深遠的影響。在漢語和英語中,大量的習語體現了與宗教信仰的關係。佛教在中國有超過一千多年的歷史,信仰佛教的中國人相信佛控制着世間的萬物。例如,“借花獻佛”、“閒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許多西方國家,人們信仰__,因此人們視聖經爲其爲人處世的指導原則,許多英語習語來自聖經。例如,“sell one’s birth 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因小失大、見利忘義)。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切不可硬要將異族文化向本族文化靠攏,一定要了解宗教文化的差異,才能準確、嫺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
  四、日常生活與社會習俗上的差異
  漢民族在長期的農業勞動中常常用牛耕地,由於“牛”在生產勞動中成了人們的好幫手。中國人對“牛”也就有了特殊的感情。因此,中國人說“他像老黃牛一樣幹活”,“他有一股牛勁”,而英國人則說work like a horse(像馬一樣工作),因爲他們早期用馬耕地。衆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洋國家,而漢民族則在亞洲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水),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與海洋有關的比喻,其喻體均取自海洋,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比喻,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在魔鬼和深海之間)。漢譯則取意爲進退維谷。
  五、地域政治及風土人情的差異對翻譯的
  影響語言本身是表達思想的手段,而所表達的思想則又必然歸屬於某種專門知識如政治、經濟、歷史、地理、社會、教育、文學乃至風土人情等。英漢兩個民族因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政治環境與生活經歷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獨特的民族個性,使語言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例如: Those were days when the sun never set on the British flag nor rose on many an East End home. 不瞭解英國的地理知識,大多數人會誤譯爲“那些日子裏,太陽從未在英國國旗上落下,也未在東方家庭升起”。實際上,從地理上來看,英國倫敦分爲西區和東區,西區叫West End,是富人居住的繁華地區;而東區,即East End,則是窮人居住的地區。East End 具有特定的政治內涵。因此其正確譯文爲:那是日不落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也是倫敦貧民區千家萬戶從不見天日的歲月。
  再來看看“apple”組成的兩個習語“be the apple of someone’s eye”和polish the apple”,譯者若按照字面上去理解和再現,便會使讀者不知所云。只有深挖其文化的沉積和習俗才知前者源出聖經《舊約〈申命記〉》(Deuteronomy)32 章第10 節一段所說。在西方,古代以“apple”比作瞳孔,用相應的漢語來譯,應爲“掌上明珠”。而後者,因爲過去美國學生爲了討好老師而把擦得閃閃發亮的蘋果送給老師。這一習語從此風俗而來,用漢語即“阿諛奉承”。
  六、結束語
  從上述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翻譯的失誤,往往並不是因爲譯者遇到了語音、詞彙或語法方面的障礙,而是由於譯者只注意語言形式的對等,忽略了轉達語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所造成的。在跨語言交際中,交際雙方文化背景不同,傳統習慣以及行爲、思維模式各異,所有對言辭的文化內涵迥然,因此在翻譯時,我們必須尊重譯入語讀者的思維模式、審美心理和價值觀念等文化觀念,不能把源語讀者的文化觀念強加給譯入語讀者,也不能用本文化類型和標準來解釋其他文化。因此,譯者要加強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深刻了解中西文化差異,並通過兩者的對比,作出對等的文化傳譯翻譯技巧和原則,將原文內容靈活處理,相互補充和完善,緊密聯繫習語的文化背景,迴歸原文內容以及文體風格的基礎上,達到信,達,雅的標準,使翻譯這一跨文化交際得以流暢和諧地完成。
  
  【參考文獻】
  [1] 蔣磊. 英漢習語的文化觀照與對比[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0.
  [2] 尤晉年, 李德新. 中西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3).
  [3] 申藝芳. 淺談英語翻譯中的中西文化差異問題[J]. 綏化師專學報, 2004,(2).

ing-bottom: 60%;">英漢互譯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