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翻譯 > 外語翻譯

外語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一、引言

ing-bottom: 100%;">外語翻譯

“微博”是一款全新的互聯網交流工具,源自英文——Micro-blog,是“微型博客”的簡稱。作爲開放性網絡社交服務產品,微博時常發佈公益微博,搭建呼喚社會正義的平臺,構築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不同領域的學者對公益微博的社會功能和傳播功能進行探討和研究,作爲新近流行的一種體裁,公益微博也同樣值得我們予以語言學上的研究。

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韓禮德(1994:xv)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和社會意義而不是語言結構形式。韓禮德(1985a,1985b,1994)提出,語言系統中有三個用於表示功能意義的純理功能,即人際功能、經驗功能、語篇功能。韓禮德的純理功能理論使語篇分析者有可能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對單個語篇或多個語篇的特點進行分析或對比研究,爲語篇分析打開了新的局面。本文從三個純理功能的角度對選取的公益微博進行分析,以期找出作者寫作選擇的動因,從而挖掘出文本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並嘗試揭示出語篇影響接受者的相關因素。

  二、語料

在衆多的公益微博中,我們選取了壹基金的一則倡議進行分析。很多人認爲,微博就是公開的短信,字數限制爲140字,因此沒有題目也很少分段。

石流、山洪、暴雨。災難無情人有情。壹基金在此倡導“每1人+每1個月+每1元=1個大家庭”。發送1到1069999309即可成功捐出一元備災。讓我們聚微薄之力,在災難來臨時幫助更多家人。以“微博之力”轉發!

  三、經驗功能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感受和看法。語言的這種功能在功能語法中叫做“經驗功能”。及物性是表現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其作用在於把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的見聞和作爲分成若干種“過程”,並指明與各種過程有關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因此,進行語篇的及物性分析就是分析過程的類型、過程的參與者、參與者所起的作用以及環境成分所表示的具體意義。

根據韓禮德(1985a,1985b,1994)的觀點,語言中共有六類過程類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係過程、言語過程、行爲過程和存在過程。這些過程是根據對世界中的活動和事件性質的描述做出的。物質過程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心理過程表示“感覺”、“反應”、“認知”心理活動的過程;關係過程表示“是”和“屬於”關係的過程,反映事物之間處於何種關係;行爲過程指典型的人類生理和心理的行爲,介於物質和心理過程之間,具有物質和心理過程的特點;言語過程指一類廣義上“說”的信息交流過程;存在過程表示某物存在的過程。物質過程的參與者包括動作者和對象;心理過程的參與者包括感覺者和對象;關係過程的參與者包括載體和屬性、被佔有者和佔有者、被識別者和識別者;行爲過程的參與者包括行爲者;言語過程的參與者包括說話者、說話內容、受話行爲者;存在過程的參與者包括存在物。環境成分包括時間、空間、方位、程度、比較、伴隨、因果、身份。根據以上分類,我們對這則公益微博進行分析:

① 石流、山洪、暴雨。(存在過程1)(環境成分1)

② 災難無情人有情。(關係過程1)(環境成分2)

③ 壹基金在此倡導(物質過程1)“每1人+每1個月+每1元=1個大家庭”。(關係過程2)

④ 發送1到1069999309(物質過程2)即可成功捐出一元備災。(物質過程3)(關係過程3)

⑤ 讓我們聚微薄之力(物質過程4),在災難來臨時(環境成分3)幫助更多家人。(物質過程5)

⑥ 以“微博之力”(環境成分3)轉發!(物質過程6)

從經驗功能角度來看,關係過程和存在過程多用來表示描述意義,而物質過程則多用來表示敘述意義。這則微博共有物質過程6例、關係過程3例、存在過程1例。物質過程用以描述客觀事物的情況,客觀地反映着事物的發生發展狀況。關係過程重視物體之間的聯繫和物體所處的環境以及物體的性質特徵。

第一個小句只包括三個名詞,但是我們在理解它的時候會將視爲省略句,補充完整後可以理解爲:石流、山洪、暴雨接連發生。因此我們將其看作存在過程,描述了自然災害的客觀存在,也可理解爲後面一個小句的環境成分。第二個小句可以理解爲表示“是”的關係過程,也可以理解爲表示因果的環境成分,正是因爲災難和人類具有這樣一個對比強烈的性質,所以我們纔要採取一下行動,用人類有情感這個特性來抵禦無情的自然災害。第三個小句首次出現物質過程,通過前面兩個小句對事實和原因的陳述,作者提出具體的行動。由於“倡導”的意向更趨向於使受話者做出具體的行動而不僅僅是語言上的引導,因此我們將它歸爲物質過程。後面三句則都爲物質過程。

雖然,這則微博共含有6個物質過程,但是它們的參與者並不相同。從物質過程的參與者來看,這則公益微博與傳統的日誌型微博不同,它的動作者不僅僅是作者本身,更多的是受話者。從具體的物質過程來看,這則公益微博又與傳統的公益廣告不同,它的最後一個物質過程是“轉發”,即將此信息進行分享,因此這最後一個物質過程其實具有言語過程的意味。

環境成分在語篇中出現3次。環境成分是提供有關過程事件的時間、地點、方式或原因等以補足過程意義的。作者在語篇中合理的加入跟過程相關的環境成分,目的是向人們傳遞足夠的信息,渲染氛圍,豐富過程意義,用以感染觀衆,引起觀衆的共鳴。

  四、人際功能分析

人際功能指的是人們通過語言進行自我表達,通過語言建立和保持人際關係,通過語言影響別人的行爲。功能語法認爲,交際中主要有“給予”和“需求”兩個言語角色。韓禮德(1985b,1994)認爲,人們在日常交際中所交換的既可以是信息,也可以使物品和服務。將言語角色和交換物進行組合,便得出“提供”、“陳述”、“命令”、“提問”這四個言語功能。在實際的語言運用過程中,這四個言語功能通過語法上的不同句式來實現。例如,陳述句通常用來表示“陳述”,疑問句通常用來“提問”,而祈使句用來發出“命令”。我們認爲①-③爲陳述語氣,④-⑥爲命令語氣。這裏的命令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是通過提議的方式促使信息接收者作出相應的反應。

人際功能主要由語氣系統和情態系統體現。因此我們也可以通過情態動詞和人稱代詞的分析來了解語篇的人際功能。這則微博中使用了情態動詞“可”( 發送1到1069999309即可成功捐出一元備災)明確地表達了受衆只要作出這一行動就能夠有什麼樣的效果,讓信息接收者理解這種行爲的價值。

這則公益微博的發話者是在向受衆提倡一種公益行爲,壹基金所充當的交際角色是信息的發佈者。它的前半部分採用陳述語氣,其交際目的是讓受話者瞭解一個社會現實以及一種新的公益行爲。與其他的日誌型微博不同,這則公益微博的後半部分是命令語氣而非陳述語氣,因爲它的交際目的不是記錄事實,而是要求受話者作出相應的行爲。發話者通過使用表示情態的詞語,引導受話者作出選擇。另外,該語篇採用了一般現在時,表明發話者是在描述現狀以及自己所提出的一種公益行爲;同時也使用了將來時,所表達的是一種期望,而這種期望成爲現實的前提就是受話者理解並接受發話者的提議。  五、語篇功能

在系統功能語法中,語篇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主位的結構,信息結構和銜接的不同選擇。本文主要分析該微博的主位選擇。韓禮德(1985a,1985b,1994)認爲,主位有標記性主位與無標記性主位之分。在陳述句中,主語充當主位是無標記的,其他成分充當主位是有標記的。在祈使句中,通常是句首的動詞充當主位,但如果動詞前面有加強成分或否定成分,那主位由這個成分和動詞構成;如果動詞前有“let’s”,則let’s單獨充當主位。(黃國文 2004:98)這三種主位都是無標記主位,其他情況則歸爲有標記主位。

① 石流、山洪、暴雨(接連發生)。——無標記主位

② (雖然)災難無情人有情。——有標記主位

③ 壹基金在此倡導 “每1人+每1個月+每1元=1個大家庭”。——無標記主位

④ 發送1到1069999309即可成功捐出一元備災。——無標記主位

⑤ 讓我們聚微薄之力,在災難來臨時,幫助更多家人。——無標記主位

⑥ 以“微博之力”轉發 !——有標記主位

此微博的大多句子主位是無標記的,拉近了與受衆的心理距離,消除了受話者排斥該微博的心理障礙。該語篇中的第一有標記主位加強了自然災害的無情與人類悲天憫人的情懷的對比,而第二個有標記主位強調了受話者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微博作爲新型媒體的特殊功能。

  六、結束

本文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微博作爲新的社會性媒介的發展原因和潛力。隨着微博的迅猛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將不僅僅是一個記錄個人生活體驗的網絡工具,而是逐漸擔負起相應社會責任的服務性產品。另外,隨着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的價值觀開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單一的勸服性的公益廣告已經不能起到良好的宣傳動員效果,而作爲社會性媒體的微博則可以通過自己的體裁優勢縮短與受衆的距離,達到更好的公益廣告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