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文名句摘抄 > 本科英語畢業論文

本科英語畢業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不同的語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專業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即跨文化的交際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本科英語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本科英語畢業論文
  本科英語畢業論文範文一:大學英語四級機考模式下的聽說教學策略

摘要:大學英語四級機考已於2009年在全國部分院校進行試點,不久以後將在全國全面實行。在新的機考模式,聽說比例將會大大增加,繼而聽說課的教學模式也會隨之發生改變。本文着重對高校英語聽說課程的教學策略和有效途徑進行探討,希望對高校英語聽說課的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機考模式,聽說教學

  爲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新的發展形勢,2004年初教育部高教司組織制定並在全國部分高校開始試點《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以下簡稱《教學要求》)。《教學要求》規定,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1]。爲此,作爲對我國在校大學生英語能力是否達到《教學要求》的主要鑑定手段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作了相應改革。

  2005年6月的四級考試在全國範圍內開始進行較大規模的新題型測試。新的四級試題的主要特點有幾個方面:第一,聽力比重有了大幅增加;第二,閱讀的考查方式多樣化;第三,考試程序進行了調整。其中聽力理解部分的比例從原來的20%提高到35%。2008年12月,教育部規定的全國50所高校的數千名學生第一次親身體驗了大學英語四級機考的試點考試。機考模式下的四級考試在題型設置、考察重心等方面都已發生了重大變革,最明顯的差別就是考試的媒介由白紙黑字變成了電腦。考生從頭到尾要面對計算機屏幕聽音頻、看視頻和閱讀文章,還要敲擊鍵盤完成寫作。這對於不熟悉電腦操作、聽力不大好、不習慣在屏幕上進行閱讀和打字速度慢的學生來說是巨大的挑戰。除了考試形式的改變,題型的設計和題材的選擇也發生了重大改變。聽力部分的比重達到了70%,其中包括25%的聽力理解和45%的綜合聽力。聽力題材豐富,形式多樣,題目靈活。在這樣的考試中,對考生聽說能力的考察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採用“機考”模式使聽力的比重從最初的20%提高到35%直至最終聽說佔總分數的70%,在此背景下,轉變教學觀念和改變教學策略,尤其是聽說教學的策略已經被提到日程上來了。

  2.機考模式下的聽說教學策略改革

  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所獲取的信息中有75%來自聽與說,其中聽佔45%,說佔30%。而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課時分配中,大多數高校每週聽力課時只有2個學時,每週讀寫課時卻能佔到4或者6學時。聽力課時的不足也已成爲大學英語教育的瓶頸。另外多數高校的公共英語課是以大班形式進行,人數多教室大,聽說練習很難有效開展。而新的機考模式對考生的聽說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聽力技能成了參加新四級考試的基礎技能,因此,審時度勢,調整聽說教學的策略已經迫在眉睫。

  2.1 計算機輔助聽說教學

  近幾年來,計算機輔助英語教學已經逐步展開,而新的機考模式又將勢必使多媒體成爲大學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條件。多媒體設施可以爲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真實情景,同時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能夠使學生與教師一起運用電腦技術提升聽說能力。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提供的素材,選取適合學生水平的語言材料穿插在課堂內外,如語言清楚、難度適中的英文電影,學生在欣賞電影的同時,可以練習聽力,豐富詞彙量,欣賞完電影以後,教師可以設計和電影相關的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這樣可以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英語學習網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聽力資料,並能有更多機會接觸地道的英文。總之,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進行聽說教學,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個別指導,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2.2 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加強真實語言文化信息輸入

  通過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可以從源頭上解決真實語言文化信息輸入不夠充分的問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就是要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內容健康豐富的課程資源。大學英語四級機考的聽力測試在選材方式方面就明顯體現了這個考察傾向。其中的聽力材料採用訪談、新聞、報道、講座等真實材料。聽力題材包括教育、時事、科技、健康、體育、文化、社會、旅遊等。爲了適應這種考試內容,教師不妨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同時積極地從生活中尋找教學資源,實現教學與現實生活、教學與社會的有機聯繫。在蒐集和使用教學資源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儘量使用正規出版物上的學習資源,而且一定要多采用積極的報道材料。選取的報道不能讓學生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感和恐懼感。二、作爲課堂教學素材的視頻或音頻材料,信息量要適中,不能佔據太多課堂時間。三、注意教學過程中輔助材料和書本教材之間的銜接.使過渡順暢。四、要記得講解視頻中難懂的詞句,幫助學生掃清閱讀和翻譯障礙。五、要想培養學生運用英文表達觀點的能力,不但要訓練學生的語言基本功,還要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學會思考問題、表達感情。在這種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英語學習纔不會脫離社會生活。

  2.3 打好語音基礎,養成跟讀習慣,培養模仿能力

  語音在聽說訓練中的基礎和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既然跟讀題主要考查考生的音準、重音、語調、語速和流利度等綜合口語能力,那麼提高對語音學習的認識就非常必要。然而,語音教學在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沒有得到重視,甚至是完全的忽視。目前我國衆多高校使用的大學英語聽說教材都忽視了這一點,語音教學沒有被納入聽說課教學大綱之中。大多數大學英語教師也認爲學生已經在中學或小學階段學習了語音,沒有必要再在大學裏重複教。殊不知作爲聽力理解中的第一過程,對語音的辨別正是聽力理解的前提和基礎。而許多學生雖然大量地聽,卻只是爲聽而聽,沒有紮紮實實地把每一個沒有聽懂的音辨別清楚併發準確,從而無法提高聽音的準確性。鑑於此,語音教學必須引入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應當在聽說課中對學生進行讀音校正,花費一定學時增強學生對語言本質特徵的認識,如辨音,對快讀的理解,對連讀、弱讀、重音的理解等。在提高學生語音能力的同時,加強教學中的跟讀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模仿能力同樣非常必要。積極鼓勵學生儘可能地利用錄音機、mp3等手段對英語有聲材料進行跟讀,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反應能力和記憶能力,又可以通過模仿學到地道的英美語音,同時還可以不斷糾正自己的某些不正確發音。跟讀不但能開發學生的語言潛力,增強語言能力,還能使發音器官在反覆操練中準確熟練定位。

  2.4 培養學生的良好心態

  聽力理解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提高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學生在聽的時候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態,心情平靜,避免緊張焦慮的情緒。在聽力實踐中,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之下做聽力練習,注意力比較容易集中,思維活躍,從而可以較大程度地提高聽力水平。反之,在緊張焦慮的心情之下,注意力會分散,思維遲鈍,嚴重抑制正常聽力水平的發揮。因此,在日常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創設輕鬆的課堂環境,幫助學生把情緒穩定下來.頭腦清醒。比如在上課之前放一些旋律優美的英文歌曲,這樣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人美妙的英語世界,也可以幫助他們緩和緊張焦慮的情緒。還可以播放一些英文影片視頻,供學生欣賞理解,模仿練習。教學方式多樣化會幫助學生克服聽力疲倦,提高課堂參與效果。此外,教師應選擇一些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並稍高於學生能力的材料,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聽說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教師的指導,更需要學生多方面地努力。全面打好基礎,並利用適合自己的材料持之以恆地進行訓練是提高聽說水平的重要途徑。合理有效地進行教與學,教師和學生一起努力,才能實現大學英語聽力的教學目標,更好的應對新的機考模式。

參考文獻:

[1] 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大綱(2006修訂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3.

[2] 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 陳堅林.現代英語教學——組織與管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 林克難.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本科英語畢業論文範文二:淺談克拉申的輸入假說與外語教學

摘要: 20世紀60年代以來,第二語言學習與習得研究逐漸成爲一個新興的熱門研究領域,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本文主要闡述了該理論核心部分“輸入假說”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然後結合我國外語教學現狀,探討該假說對目前外語教學的有益啓示。

論文關鍵詞:輸入假說,第二語言,習得,外語教學,啓示

  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由五大假說構成,這五個假說分別是:習得—學習假說(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順序假說(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監控假說( the Monitor Hypothesis)、輸入假說(the Input Hypothesis)、情感過濾假說(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本文主要評析其中的“輸入假說”,並結合我國外語教學的現狀略談這些研究對我們的啓示。

  一、對克拉申“輸入假說”的認識

  (一)“輸入假說”的內容

  在五大假說中,克拉申認爲“輸入假說”是其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核心組成部分”。輸人假說試圖解答語言習得是如何產生的以及怎樣才能習得語言這個重大問題。該假說認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習得語言的最基本途徑就是對語言輸入的理解,語言輸入是第一性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於學習者現有語言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i+1),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只有當學習者把注意力集中於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根據克拉申的觀點,這種“i+1”的輸入並不需要特意地去提供,只要習得者能夠理解輸入,而輸入又有足夠量時,輸入就會自動提供,且學習者就能自動獲得必要的語法。當學習者進行富有意義的交際時,這種習得過程便自動產生。

  克拉申的“輸入假說”是建立在第一語言習得研究的基礎上的,其中兒童習得語言過程中的“簡化的語言”(Modified-language)和“語言學習沉默期”(the Silent Peroid)爲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簡化的語言”是指爲了使兒童習得語言,成人在與之交談時使用的一種特殊語言。“沉默期”主要是指習得者沒有足夠的能力講話的那段時間,短至幾個小時,長達幾個月。在此期間,幼兒主要是聽,即通過聽,對可理解性語言輸入進行加工、整理,經過這段時期後,幼兒似乎下意識地習得了輸入的語言。克拉申指出,“沉默期爲幼兒通過聽建立語言能力提供了時間和機會。”“在通過聽形成足夠的語言能力之後,說的能力自然地就出現了。”

  (二)“輸入假說”的特點

  按照該假說理論,理想的語言輸入應具備四個特點,即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趣味性與關聯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和足夠的i+1輸入量。

  1.可理解性。克拉申認爲,理解輸入的語言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如果學習者不能理解語言輸入的信息,就不能習得語言。所以說,外語課堂對初學者來說是非常有用的,因爲在課堂裏教師可以提供可理解性語言輸入。

  2.趣味性與關聯性。這是指輸入的內容不僅要有趣而且要有聯繫。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有研究表明,興趣與學習者的基礎知識有關,只有那些學習者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東西才能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學習,都應是有意義的學習。

  3.非語法程序安排。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習”,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因爲,語言習得是在一個自然的環境裏通過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入自然而然地習得語言。

  4.要有足夠的i+1輸入量。語言輸入的內容應當有適當的“信息差”,也就是“i+1”理論中的“1”,“i”爲學習者目前的水平,“1”就是稍高於“i”的部分。可以通過上下文、一定的語境或藉助圖片、教具等非語言手段來理解i+1的信息,從而也就習得了該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階段的語言結構。只有當學習者可以理解略微超過其現有水平的語言規則,第二語言習得才能發生;當學習者進行富有意義的交際時,這種習得過程便自動產生。目前的外語教學效果不理想是因爲低估了語言的輸入量。要學好或掌握一個新的句型單靠幾個練習甚至幾段語言材料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廣泛地閱讀和運用該目的語才能完成。同時還要幫助學習者在課外獲取更多的語言輸入,在語言的運用中自我提高。把課堂內的教學和課外閱讀或課外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以及語言輸出的練習,學習者的語言習得是能夠實現的。

  綜上所述,可以歸結出克拉申“輸入假說”的兩個核心要素是“輸入數量”和“輸入質量”;“輸入數量”要足夠,“輸入質量”要具有可理解性、趣味性,而且對學習者要有意義。

  二、克拉申“輸入假說”對外語教學的啓示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就能自如地運用母語;而一個成人學習第二語言,就是花上一輩子時間,也不容易學好,至少學得不地道。這多少有點讓人沮喪(關於是否存在語言的“關鍵期”問題不是本文討論的內容),克拉申的理論可以鼓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信心,併爲如何學好第二語言提供了很好的建議。克拉申認爲,在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學習中,並非學生的年齡越小效果越好,關鍵是如何提供大量的輸入語及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我國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中外學者早在80年代就有許多研究。傳統的語法—翻譯法仍是主要的教學法,教師花大量的精力教給學生某種語言的語法規則——即克拉申所說的有意識的“語言學習”,通過演繹、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語言規則的掌握。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部分好學生能在理論上掌握大量的語法規則,但卻不會聽、不會說,更不能用來交際。克拉申早已指出,學習的知識僅僅用於語言輸出的監控和調整,而習得的知識才是語言理解與生成的主要源頭。我們卻沒有意識到或很少採用克拉申所強調的這一獲得語言的天然途徑——“語言習得”, 即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通過旨在溝通意義的語言交際活動,不知不覺(潛意識)地獲得。兒童習得母語便是這樣的過程,在非目的語條件下,“語言習得”的環境需要教師和學生自覺地營造,注意從不同途徑、不同環境全方位的語言信息輸入。其中,“教師話語”無疑是可理解輸入中最直接可控的因素,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教學進度等進行調整。

  首先,教師應該認識到足夠的、可以理解的語言輸入是第二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這是克拉申學說的要點,看似簡單,卻包含幾層意思。第一,正視語言習得的“沉默期”, “沉默期”是獲得可理解輸入的必經階段。母語習得和外語學習都會經過這一階段,在這一過程中,“聽”非常重要;第二,輸入的“量”必須足夠、並且達到“質”的要求。已有不少證據表明:第二語言接觸量越大,語言流利程度越高;而可理解輸入缺乏,會阻礙語言習得。學習者在目的語國家的居住時間往往與其目的語水平成正比,時間越長,水平越高,因爲接觸到的可理解語言輸入量越來越多。

沉浸式教學法、雙語教育等的成功也說明了這一點。學習者如果接觸不到可理解輸入,其語言發展就會受到阻礙。聽力正常的兒童,如果他們的父母是聾啞人,並且兒童在家庭以外接觸到的可理解輸入也很少的話,其語言發展可能會相當緩慢。只有接觸到足夠量的語言輸入,他們的語言發展纔會逐漸跟上正常水平。父母是聾啞人的正常兒童,如果能在家庭以外接觸到足夠量的可理解語言輸入,他們的語言還是能正常發展的。不理解的語言輸入對習得沒有作用。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如果採用看電視的方法,也只有在可理解的情況下才有助於習得。正如克拉申所說:“……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低焦慮狀態下運用‘可理解的輸入’。這種輸入應該包括學習者真正最想聽到的東西。這種方法不強迫學生的第二語言輸出,但允許他們在‘有準備的條件下’輸出,同時認識到,語言能力的提高來自交際性和可理解的輸入而不是來自對輸出的強迫和矯正。”

  克拉申的理論模式對解決當前我國外語教學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包括教學大綱的設計、教材編寫和教學實踐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用這一理論來指導我國的外語教學必將收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Krashen,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rd : Pergamon Press, 1981.

[2] Krashen, S. D. Principle me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d:Pergamon Press, 1982.

[3] Krashen,S. D. The Input Hypothesis:lssues and Implications [ M )on : Longman, 1985.

[4]戴曼純.語言輸入一個仍需進一步研究的領域[J].湖南大學學報,1998(2).

[5]戴煒棟,徐海銘,羅杏煥.語碼輸人、語碼吸收和語碼輸出研究新進展「J」.外語教學.2006(5): 3-9.

[6]戴明忠.克拉申“輸入假說”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論壇,2010(2).

[7]賈冠傑.論克拉申的語言輸人假設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的運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3):6-9.

[8]蔣祖康.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再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3).

[9]李曉英.淺析克拉申的輸入假說[J].雙語教學2007(11):31-33.

[10]那曉丹.克拉申的輸入假設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科版), 2010(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