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18考研政治:第三條道路的幻滅

18考研政治:第三條道路的幻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1、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
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時期,中國存在着三種主要的政治力量,他們分別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

ing-bottom: 66.72%;">18考研政治:第三條道路的幻滅

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1927年後形成官僚資產階級)。他們是反動勢力(有時稱頑固勢力)、民主革命的對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後主要是國民黨統治集團。戰後國民黨統治集團主張繼續實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使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

二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是中間勢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黨派的某些領導人物和若干無黨派民主人士。其政治主張是建立一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以便使資本主義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發展,使中國成爲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


三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進步勢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動力和主要依靠。它們的政治代表中國共產黨主張,中國人民應當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首先進行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便建立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即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並且經過這個人民共和國,逐步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2、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儘管在長時期裏,上述三種建國方案始終擺在中國人民的面前,由他們在自己的政治實踐中做出選擇,但是實際上,中國人民可選擇的方案只有兩種,即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和人民共和國,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首先,從民族資產階級自身來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沒有勇氣和能力去領導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不能爲資產階級共和國掃清障礙。

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它具有如下幾個特點:第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很小,它始終沒有成爲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第二,在民族工業中,工業資本所佔的比重小,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所佔的比重大,全國抗日戰爭前,民族資本中80%是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工業資本只佔20%;第三,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主要是以紡織、食品工業爲主的輕工業,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技術、設備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賴外國壟斷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第四,民族資本所經營的工業,規模狹小,經營分散,技術設備落後,勞動生產率低;第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勢力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得民族資產階級也就不敢提出徹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綱領,從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動員和組織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的力量。

上述情況,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是帶有兩重性的階級: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參加反帝國主義和反官僚軍閥政府的革命,成爲一種革命的力量,成爲無產階級的同盟軍,表現出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不能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不能充分發動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參加革命,不能建立起一個堅強的革命政黨,將革命進行到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所以,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其次,從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條件來看,帝國主義列強不可能使中國成爲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列強來中國是爲了掠奪中國,發展它們自己的資本主義。對於它們來說,政治上、經濟上不獨立的中國,乃是理想的傾銷商品的市場、投資的場所與廉價原料、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如果中國成爲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就要在平等的基礎上與西方發達國家建立和發展關係。這是它們不能容忍的。

最後,從中國的革命形勢來看,國民黨當局不允許任何阻止其一黨專政的力量存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某些民主黨派的領導人曾鼓吹“中間路線”。中間路線的鼓吹者主張:在政治上,“必須實現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準地主官僚資本家操縱;在經濟上,“應當實行改良的資本主義”,但不容官僚買辦資本橫行。而實行的方法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們所提倡的是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他們所主張的實質上是舊民主主義的道路。

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格局的形成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口號中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個號召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

1949年1月22日,李濟深、沈鈞儒等民主黨派的領導人和著名的無黨派民主人士55人聯合發表《對時局的意見》,一致認定中共提出的關於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符合於全國人民大衆的要求”,懇切表示“願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共策進行,以期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這個政治聲明表明,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自願地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決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擁護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國。同年春,毛和諧澤東在同有關人士談話時提出,民主黨派應“積極參政,共同建設新中國”。民主黨派參加新政協並將在新中國參政,標誌着民主黨派地位的根本變化。它們不再是舊中國反動政權下的在野黨,而成爲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參加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和共產黨一道擔負起管理國家和建設國家的歷史重任。

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絕大多數人,經過實踐的教育,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關於通過建立人民共和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的正確性;認識到只有接受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有效地發揮積極作用,纔有光明的前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