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英美文學畢業論文優秀範文

英美文學畢業論文優秀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7W 次

英美文學經典作品是英語語言學習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良好的英語語言水平離不開英美文學作品閱讀的訓練。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英美文學畢業論文優秀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ing-bottom: 79.06%;">英美文學畢業論文優秀範文

  英美文學畢業論文優秀範文篇1

試析英美文學中的文化問題

摘要:語言與文學作品能夠準確地反映出一個民族文化環境中的習俗、信仰和普遍價值取向,在學習英美文學的過程中,也必然會接觸到作品中所含有的各種文化知識,學校開設英美文學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以及在英美文學閱讀中的理解能力,高等學校對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視對於學生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英美文學文化問題歷史文化背景

隨着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快,英美文學逐漸成爲高等院校非常重視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學校開設英美文學課程的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以及在英美文學閱讀中的理解能力,高等學校對英美文學課程的重視對於學生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之而來產生了一些文化問題,很多學生由於對英美文學缺乏深層含義的瞭解而逐漸喪失英美文學閱讀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英美文學的過程中要將語言學知識掌握紮實,廣泛瞭解英美文化知識,從而不斷增強英美文學課程開設的積極意義。

一、文化因素在英美文學中的重要性

隨着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跨文化能力逐漸成爲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美文學的教學中也逐漸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而語言與文學作品又能夠準確地反映出一個民族文化環境中的習俗、信仰和普遍價值取向,我們在學習英美文學的過程中,也必然會接觸到作品中所含有的各種文化知識,在英美文學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習者的個人情感因素非常重要,而其所掌握的文化知識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傳統的英美文學教學中,我國的大部分高校文學教師都過分注重對文本閱讀的重視和對英美文學作品的研究,忽視了指導學生對英美文學創作背景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基本的文化理解能力,對於英美文學中的文化因素不能做到深入的瞭解,對所閱讀的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缺乏認知能力,使得學生在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時只能浮於表面,無法準確揭示文學作品當中的深層文化意義。

任何一門文學課程的學習都需要學習着具備較強的文化思想,並且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要想不斷提高自身在學習文學作品當中的理解能力,就需要學習者首先對這門文學所產生的背景文化知識有一個深入的瞭解,一個優秀的文學學習者在文化經驗、認知能力、語言學知識等各個方面都應當有較強的造詣,在英美文學的學習過程當中,學習者掌握一定的語言文化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僅僅掌握語言文化知識也遠遠不夠的,要想真正將英美文學的內容瞭解透徹。

我們還應當不斷加強對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認識,只有藉助於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幫助,學習者才能真正深入瞭解英美文學中的文化內涵,對於英美文學中所展現出的生活方式、宗教習俗、思維模式、價值取向、歷史發展狀況等有一個基本的把握,真正理解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感情,這種對於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堅持不懈,文學教師也應當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科學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二、英美文學學習中所出現的文化問題

1、英美文學學習中的社會文化問題。

任何一種語言實際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而且在語言的發展過程中,社會文化也能夠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語言是文學作品組成的重要元素,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所形成的語言文化是不同的,這就使得文學作品在創作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例如,我們現在常常說“豔照門”、“捐款門”中的這個“門”字實際上代表的是一種“醜聞”的意思,那麼“門”字的這層意思是如何而來的呢,這就要聯繫到一定的社會背景,在尼克松執政期間,“水門事件”是當時非常著名的醜聞事件,自此以後,人們在遇到一些社會醜聞問題時便常常聯想起這一事件,“門”字也就逐漸由了另一層的文化意義,由此看來,瞭解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背景對於學生理解英美文學的深層含義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2、英美文學學習中的地區文化問題。

我們所說的地區文化實際上就是一種在特定的地區環境中所逐漸產生的帶有地區文化特色的文化,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的過程中如果對這些地區文化不瞭解,就有可能造成文學時的障礙,例如,在學習詩人雪萊的《西風頌》的時候,如果學生對於英國的氣候有一個準確的瞭解,就有可能理解不了作者爲什麼會把“西風”寫成一種像打着春天腳步的風的形象,因爲在我國,一提到西風,大家一般會聯想到“西風凜冽”這個詞,在文學作品中,西風不僅代表氣候的不適宜,也常常在作品中襯托一種壓抑、苦悶的心情,而在地處高緯度的英國,西風具有非常溫暖舒適的特點,這種地區間的文化差異,也容易造成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作品時的困惑。

3、英美文學學習中的歷史文化問題。

歷史文化因素在任何一種文學作品中都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映,是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產生的,如果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作品的時候對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不瞭解,在理解作品含義時也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文化障礙問題,我國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與西方歷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果對這種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差異性不能做到準確的把握,就極容易產生一些閱讀障礙。

4、英美文學學習中的宗教文化問題。

世界上的很多文學作品都涉及到伊斯蘭教、__、佛教等宗教文化因素,各個國家和地區所信仰的宗教文化也是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分佈不同,使得各國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相應地受到了一些影響,並且不同國家在宗教方面的信仰能夠體現這一地區的一定的文化禁忌,如果對這種文化禁忌不夠了解,就很有可能造成文學作品理解中出現障礙,像我們國家,信仰較多的宗教就是佛教、道教和儒教,這些宗教對文學創作者的思想產生着極爲深刻的影響,也極大的影響了我國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而對於英美文學作品,它們的內在涵義自然也會受到所在地區宗教文化的影響,歐洲大多數人都信仰基督__我國的宗教文化信仰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這些不同常常會使得中國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時存在很大的理解困難。

例如,“an after life”根據__的宗教文化就是指人死之後的時光,而如果不瞭解西方的宗教文化,學生是不可能將這個詞語聯繫到“死後”的,再如,一個猶太人穿着黑袍在路上走,如果有其他的猶太人讓他脫下黑袍,就說明這個人是背棄了自己的猶太信仰而被大家多唾棄的,因爲黑袍在猶太心目中就是猶太教的象徵,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加強對宗教信仰差異性的認識對於理解英美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總結

針對我國英美文學教育中的文化問題,文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全面掌握文學作品創作中的歷史文化知識和背景材料進行準確的闡釋,引導學生加強對英美文學中的文化問題的重視,增強學生吸收英美文學作品文化知識的敏感度,使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的過程中能夠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良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付美豔.英美文學教學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J]

[2] 羅綺倫.論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加強文學文本的學習[J]

[3] 張輝.建構主義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探索[J]

[4] 範曉紅.英美文學教學與大學生和諧人格塑造[J]

[5] 劉可,王永蘅.新時期網絡環境下的英美文學教學思考[J]

  英美文學畢業論文優秀範文篇2

論英美文學中的《聖經》現象

摘 要:英美文學深受《聖經》影響,沒有一部《聖經》,英美文學史就要改寫。英美文學與《聖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本文擬從兩個方面來探討英美文學中的《聖經》現象:一是《聖經》的觀念和精神深刻地影響着英美文學;二是《聖經》乃英美文學創作素材的主要來源。

關鍵詞:英美文學 《聖經》 觀念和精神 素材

作爲世界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英美文學有兩大傳統根基:古希臘、古羅馬神話與《聖經》。如果離開了這兩大根基,英美文學就無從談起。自中世紀以來,《聖經》有“唯一的書”和“書中之書”的稱號,作爲英美社會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發行量最大,讀者最多的一本書,《聖經》的觀念和精神已經深深地滲透到英美人的意識之中。英美幾乎所有重要的詩人、作家都與《聖經》中的思想和意象緊密相關。這使得客觀、中肯地探尋《聖經》對英美作家作品的各種影響,對於全面、準確地把握英美文學發展的脈絡和規律,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英美文學中體現《聖經》觀念和精神

《聖經》自始至終鮮明地貫穿着仁慈、寬恕和博愛的基督精神,《聖經》中關於仁慈、寬恕和博愛的箴言和訓誡比比皆是。這些箴言和訓誡告訴世人,有了愛,一切過錯和仇恨皆可化解,愛是把一切真,善,美和諧地聯繫一起的紐帶。《加拉太書》(Galatians)雲:“要通過愛心彼此服侍,因爲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話,那就是愛人如己。”(For all the law is fulfilled in one word, even in this: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Chapter 5,Galatians,New Testament)許多英美作家深受這一精神的影響,其作品中更是無時不刻不透露和表達着這一中心思想。

在莎士比亞的許多作品,博愛是其主題思想。如:《羅密歐與朱麗葉》,它被世人譽爲一曲永世不衰的“愛”與“美”的頌歌。通過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大家族的世仇紛爭與兩家兒女之間的生死戀,反映出原本美好的愛被邪惡的仇恨激起的械鬥所破壞,而該劇的結局中卻吐露出“和諧”的光芒,表達了向前看的積極樂觀朝氣昂揚的精神。

這裏體現出了強烈的基督精神,即用“愛”去化解一切罪惡。而劇中的男女主人公羅密歐與朱麗葉,從這個意義上說,恰是一對年輕的殉道者,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和“愛”化解了兩大家族之間的刻骨仇恨。

再如:十九世紀俄國偉大的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泰,他也是一位虔誠的__徒。他一生的追求和所有著作,都與基督__仰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在代表作《復活》這部小說中宣揚寬恕和博愛,勿以暴力抗惡,提倡人性自我完善。

托爾斯泰認爲男女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公爵和妓女瑪絲洛娃精神上的“復活”,正是__精神的“復活”和人性的復歸。聶赫留朵夫公公爵作爲一個陪審官,當他在法庭上發現被告妓女瑪絲洛娃正是年輕時代被他誘姦過的少女卡秋莎時,他良心發現了,並開始了一系列的懺悔贖罪活動,最後得到瑪絲洛娃的寬恕,感受到愛與善的力量。這表明了《復活》這部長篇小說所宣揚的正是《聖經》所倡導的博愛精神。

英美文學中,貫穿《聖經》仁慈、寬恕和博愛__精神的作品比比皆是,英美文學對《聖經》觀念的繼承主要體現在:人性原罪、上帝審判、神性救贖、道德完善、神聖之愛……要更全面地理解英美文學的藝術魅力,必須要對英美文學中的《聖經》的觀念有深刻的認識。

二、英美文學以《聖經》爲創作素材

“《聖經》雖不是文學書,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聖經》的意義對於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新啓示”。聖經是文學作品永恆的母題,也是英美作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寶庫。由於《聖經》在英美享有廣泛的讀者,可以說,《聖經》中的故事和人物在英美國家是家喻戶曉,作家引用或化用《聖經》典故敘事說理,更易爲讀者所接受,還可以豐富作品的涵義,深化主題。因此,英美作家在文學創作中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引或化用《聖經》典故。

1.直接引用。

最易辨認的是作家直接引用《聖經》的詞句或人名作爲自己作品的標題或人物名稱,以便引起作品與《聖經》相對應的聯繫;或者直接引用《聖經》故事,作爲創作素材。如:懷特的《乘馬車的人》小說題目即:出自《聖經•舊約》的《以西結書》,暗示了小說精神折磨和贖罪的主題;斯坦貝克的《伊甸園之樂》等標題取自《舊約•傳道書》第一章;美國南方文學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納的名著《押沙龍,押沙龍!》,從書名到故事情節都借用《聖經》中大衛王與逆子押沙龍的故事;戈爾丁的《塔頂》中的主人公牧師約塞林綜合了亞當、該隱和撒當等三個聖經人物。

美國作家海明威的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其題目便是摘引《舊約全書•傳道書》第一章第五節中的一句話。這表明二十世紀英美文學和《聖經》文本之間存在着明確的對應關係,在作品主題、人物等方面具有同一結構。

在二十世紀英美文學的重要作家中,自稱“英國國教式的天主教徒”的T•S•艾略特較早提倡用“神話手法”來創作。而他的神話主要來源於《聖經》。艾略特在他的詩歌創作中成功的運用了“死亡與再生” 、“尋找聖盃”、“火與水”、“贖罪與救難”等《聖經》典故,挖掘現代人的內心世界,將古代與現代連接起來,使作品具有厚重的歷史感,並且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象徵意義,使其作品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

2.採用特殊手法化用。

有些英美作家並不直接引用《聖經》的典故,沒有走完全蹈襲的道路,而是根據自己思想的表達,對《聖經》典故原型進行變形處理。英國文學史上有着最古老的作品之一美譽的長詩《貝奧武夫》中就已談到上帝,並說妖怪格蘭代爾是該隱的後裔。該隱是《舊約全書•創世記》中的人物。他是上帝造出的第一個男人亞當和第一個女人夏娃的兒子。他出於嫉妒把弟弟亞伯誘殺了,因而成爲世間第一個罪人。雖然《貝奧武夫》對《創世紀》的故事進行了變形處理,但說嗜血成性的格蘭代爾是該隱的胄裔是合乎《聖經》精神的。

拜倫的神祕劇《該隱》,主題也是《聖經》故事。不過同情革命的拜倫在《聖經》故事的運用方面採用了偷樑換柱的手法。按照《聖經》的傳統說法,該隱出於嫉妒,殺死弟弟亞伯,因而上帝罰他到處流浪,成了喪家之犬。然而在拜倫的筆下,該隱的形象卻迥然不同。該隱對上帝的善表示懷疑,對父母和弟弟卑躬屈膝地趨奉上帝的態度和做法非常鄙夷。拜倫把魔鬼撒旦作爲不畏強暴、渴求自由的化身,並加以着意刻畫,讓他開導和激勵該隱去反抗貪得無厭、暴戾恣睢的上帝。

英美作家化用《聖經》典故的另一種方法是:通過比喻、隱喻或象徵等手法,作家把《聖經》故事的寓意融匯到作品的情節或人物的性格里,使這些故事發揮有力的陪襯和烘托作用。

不瞭解《聖經》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這類文學作品時,便難免流於表面和膚淺。《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場裏,女扮男裝的鮑西婭在法庭上以律師的身份出現,佯裝駁斥巴薩尼奧提出變通法律的要求,讓殘忍的夏洛克在一片敵視的氣氛中感到欣慰異常。

他情不自禁地歡呼道:“一個但尼爾來做法官了!真的是但尼爾再世!聰明的青年法官啊,我真佩服你!”這裏莎士比亞就化用了一個《聖經》典故,《舊約全書•但尼爾記》說,但尼爾才智過人,判案如神。在法庭上孤立無援的夏洛克,在絕望中突然聽到同情的聲音,欣喜中稱年輕的律師爲但尼爾是很自然的。如果不理解莎士比亞的化用《聖經》的手法,對這一幕戲就很難理解通透。

總結

聖經》不僅是一部宗教典籍,它更是一種思維、情感方式,它的觀念和精神深遠地影響了英美人對歷史社會、人類命運、個體生命等問題的看法,使罪與罰、道德與上帝、生命與永恆、仁慈、自由、博愛、平等、良心……成爲了英美文學創作最基本的思想內容。浮在海洋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尖端只是整個冰山的一小部分而已。恰似《聖經》之於英美文學,就是冰山的基礎同山巔的關係,英美文學作品中有時一行詩,一句話,甚至一個語詞,後面都有豐富的《聖經》故事做支撐。

參考文獻:

[1]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Ronald Gotlesmanet. al (ed.), New York, 1979.

[2] The Student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Grand Rapid, Michigan, 1996.

[3]Boss Murfin & Supryia M. ray(ed.)The Bedford Gl-ossary of Critical and Literary Terns. Bedford Books, New York, 1998.

[4]錢 青等:《美國文學名著精選》,商務印書館,1994。

[5]朱維之:《__文化》,上海書店,1992。

[6]郭海博、李 山:《聖經語典與妙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7]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8]艾略特:《__與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9]王佐良、何其莘:《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9。

[10]張中載:《當代英國文學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