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解讀英美文學《獻給愛米麗的玫瑰花》

解讀英美文學《獻給愛米麗的玫瑰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威廉•福克納,美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其中包括19部長篇小說以及3部短篇小說集。由於深受家庭傳統和南方風土人情的影響,他的小說多植根於“南方”, 其中15部長篇小說與絕大多數短篇故事都發生在約克納帕塔法縣,被稱爲約克納帕塔法世系。①這一系列作品反映出作者對南方的懷念之情,同時也揭露了南方傳統價值觀念的罪惡和腐朽。因此,作者對故鄉的懷念之中夾雜着極度厭惡之感。

ing-bottom: 98.75%;">解讀英美文學《獻給愛米麗的玫瑰花》

而今,福克納已成爲一位現代經典作家,他的作品被認爲既深刻地反映社會歷史,又充分體現了現代意識。就其寫作技巧而言,他是一位勇敢的試驗小說家,與歐洲文學試驗者喬伊斯、伍爾芙等人一起,大膽運用新的寫作技巧進行文學創作。受弗洛伊德等人影響,他在作品種大量運用了意識流、多視角敘述等富有創新性的文學手法。此外,福克納善於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他通過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來塑造人物、表現時代精神。他的小說體現了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溝通與疏遠,揭示了西方社會中人性扭曲與異化的問題。一般認爲他是20世紀30年代唯一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美國現代主義作家。

《獻給愛米麗的玫瑰花》講述了愛米麗小姐悲慘的一生,充滿懸疑,耐人尋味。許多批評家認爲“它是美國哥特小說的一大傑作。”學者認爲這部小說是當時美國南方社會的一個縮影,既代表了人們對南方傳統的懷念之情,又表現了福克納對其故土愛恨交織的複雜情懷。小說所表現的主題以及寫作技巧在當時社會都是的獨一無二的。

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愛米麗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可否認,福克納小說中女性形象的作用不可小覷。如《喧譁與騷動》中的黑人女管家迪爾西,《八月之光》中的莉娜•格洛夫等,她們善良﹑活潑,體現了人性傳統的美德。通過作品,福克納向我們生動地展示了南方社會中各個階層的女性形象。而在這部小說中,福克納塑造了一個反傳統的女性形象—愛米麗。通過這一形象,作者表達了對女性的尊重與欣賞。在小說中,愛米麗的抗爭最終被社會鎮壓,充分表現了女主人公探求自我身份認同卻最終失敗的悲慘命運。

在男權社會,女性一般都是被忽視的對象,她們是男權社會中的邊緣化人物。縱觀整個文學史,我們不難發現它仍然是一部男性的歷史。文學作品中,幾乎所有的女性形象都被男性壓迫。她們沒有愛與被愛的權利。她們所能做的只是被動地接受男性社會對她們的施捨。在這部小說中,愛米麗恰是處在這種境況中。

在家中,作爲家庭中統治者的父親始終控制着愛米麗,始終恪守着傳統的教條。爲了保持愛米麗的忠貞純潔,他趕走了所有愛米麗的追求者。父女二人生活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維繫着整個家庭,控制着每個人。在父親眼中,愛米麗僅僅是他的個人物品,他可以控制她的所有行爲,包括愛情和婚姻。愛米麗被剝奪了一切作爲人應該有的權利。 在此,我們可以把愛米麗的生活看作是一種象徵,象徵着在男權社會中她始終是籠中之鳥﹑父親的物品。事實上,即便父親死後,愛米麗還是被控制的,父親的言行始終深深地烙在她的心中,父親的影響始終存在。當愛米麗遇到了荷默,小鎮上居民不斷表達對她的同情與不滿,認爲卑賤的北方佬配不上純潔的愛米麗。表面上他們是爲了保持愛米麗的貞操,實際上他們需要的只是精神支柱,即所謂的父權社會下傳統的道德觀。但此時愛米麗認定荷默是可以陪伴她一生並與之建立美滿家庭的那個人,從而義無反顧的愛上了這個身無分文僅靠出賣勞動力領取日薪過活的北方佬。即便身份懸殊,她仍然願意與他共度後半生。但是,荷默卻更喜歡男人,據說他曾經跟一個年輕男人在麋鹿酒吧喝酒。所以當得知荷默準備離開小鎮時,愛米麗用砒霜毒害了他。小說中, 作者在描寫這一部分時並沒有直接陳述愛米麗的內心煎熬,而是通過小鎮居民的眼睛告訴讀者她是多麼痛苦。“整整六個月的時間,她沒有出現在小鎮的街道上” “當我們再次見到愛米麗小姐時,她變胖了,而且頭髮變成了銀灰色.”

小說中大量細節都展示了荷默的離開對愛米麗造成的痛苦,但這些敘述並未超出讀者的想象。直到小說結尾處,讀者才從夢中驚醒—是愛米麗毒害了她的戀人。這樣的結尾給了讀者一個大大的驚歎號。比起一般的直接陳述,小說結尾恐怖式的處理給讀者更大的心理衝擊,這也達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縱觀整部小說,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男權社會,愛米麗意圖反抗只會最終失敗。在小說中,愛米麗之所以失敗是因爲她並沒有真正認識自己的生活狀態,在父權制度統治下,女性的反抗是徒勞的。通過哥特式小說的形式,作者揭露了美國南方社會的黑暗與醜陋並強烈譴責南方社會中非人的傳統道德觀念。這是造成女性反抗卻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這部小說除了可以從女性主義角度分析愛米麗的悲慘一生外,它的價值還在於讓讀者充分認識到了社會的腐朽,因此我們從社會學解讀一下《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福克納筆下的《獻給愛米麗的玫瑰花》真實的反映了美國內戰結束後南方社會的變遷,通過小說表達了作者對故土既愛又恨的複雜情感,即福克納的“南方情節”。同時,作者運用現代寫作技巧再現了他的主題,如農奴制,父權制社會,以及種族歧視等等。愛米麗生活在一個被壓迫的社會,她忍受着來自父親及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在與荷默相處時,二人的關係是不平等的, 小鎮居民歧視這個北方佬。這一行爲反映了南北方的不平等。在小說中,作者刻畫了一位伺候了愛米麗一生的老黑奴形象,這便引發讀者關注美國南方農奴制問題。事實上,內戰結束後農奴制就被廢除,但愛米麗卻始終僱傭黑人奴隸,這一點也反映了女主人公始終拒絕放棄過去社會中白人所擁有的優先權。愛米麗死後,這位老黑奴也神祕地失蹤了,甚至作者在小說結尾也沒有解釋,這也說明了黑人地位的低下,社會種族歧視嚴重。

評論界對除了對小說的主題十分關注外,對其寫作手法的評價也褒貶不一。一些批評家認爲這部小說的敘事手法過於神祕晦澀。但正是這種寫作手法凸顯了小說的恐怖氛圍,塑造了生動鮮活人物形象,從而有利於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南方社會特定歷史環境下人性的扭曲。《獻給愛米麗的玫瑰花》中,愛米麗的故事幾乎都是以“我們”展開講述的。“我們”去爲愛米麗送喪,“我們”看見愛米麗的大木屋被時光抹煞了原有的莊嚴,“我們”聽說愛米麗年輕時候的荒.唐事情……這個“我們”努力想讓自己的敘述更加客觀,對鎮子里居民大都以“婦女們”、“男人們”相稱,然而文本中的“我們”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敘述者,“我們”是她的故事的見證人。“我們”眼中的故事並沒有按照傳統的邏輯順序發展,而以福克納最喜歡的意識流手法創作,即“我們”想到什麼說什麼。如果將各部分分開來重新組合的話,故事仍然完整。意識流的寫作手法使整個故事充滿懸疑。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讀者的心也懸了起來, 最後更被愛米麗奇怪的殺人行爲震驚。這種特殊的的藝術技巧恰到好處的反映了小說的主題—在封建的美國南方社會,愛米麗是父權社會的犧牲品,她急切的希望得到愛卻始終得不到,最終只能通過把愛人殺死纔可以留住對方。這是一種扭曲的人性,也是心理學手法運用於文學創作一個很好的例子。

以上我們分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簡要的分析了一下這部小說,除此之外,仍然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探究, 例如:文體學角度,歷史學角度以及神祕主義等等。所有這些分析策略都有助於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它。《獻給愛米麗的玫瑰花》將傑斐遜時期美國的南方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其情節並不複雜,卻給讀者留下深印象,成爲福克納的代表作之一。意識流,多視角敘述等寫作技巧都使這部小說更加耐人尋味, 使之成爲一部偉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