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英漢語言對比論文例文

英漢語言對比論文例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語言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若要將英、漢兩個語言體系進行全面的對比分析,有着一定的難度。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英漢語言對比論文例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ing-bottom: 56.25%;">英漢語言對比論文例文
  英漢語言對比論文例文篇1

淺析嚴復英漢語言對比研究

【摘 要】爲了解西方文化,必先學習西文,這是嚴復創作《英文漢詁》的目的。通過介紹英文文法,嚴復指出:作爲拼切文字,英語多形態變化,而漢語多用別立之字表示詞彙和語法意義;英漢語之間存在相通之處,漢語語法可以納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英漢語言對比可以反映出中西文化內涵的異同;英漢語言的相似性歸因於歐亞人種同源。

【關鍵詞】嚴復 英漢語言對比 英文漢詁

在嚴復所處的時代,面對西方文化的挑戰,中國傳統文化節節敗退,嚴復希望通過某種方式來改變這種狀況,來喚醒中國人追求富強的精神力量。嚴復最終選擇了引介西學,從中他深刻了解了中西文化本質上的區別,瞭解了中西文化在精神上的相通之處。在這樣的背景下,通過創作《英文漢詁》,嚴復將西方文化(以英文文法爲代表)和中國傳統文化(以古漢語爲代表)結合起來,創設了一種跨文化的文本對話。因此,嚴復的中西文化對比是他進行英漢對比的出發點,也是歸宿。

1 《英文漢詁》研究概述

《英文漢詁》是嚴復應其學生熊季廉的要求而作的一部英文文法書,是“雜採英人馬孫、摩慄思等之說,至於析辭而止。旁行斜上,釋以漢文,廣爲設譬,顏曰《英文漢詁》”。(嚴復,1933:序)作爲中國首部介紹英文文法的著作,1904年《英文漢詁》的出版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據說在國內再版了二十餘次,(張志建,1995:149)直到1933年還有重印本。

商務印書館對該書的評價極高:“……是誠西學之金針,而學界之鴻寶也”。(轉引自鄒振環,2007:54)學者文人紛紛著書立說,表示對該書的推崇之情。周作人認爲英文文法上,“中國沒有一本可以與《英文漢詁》相比的書”。(鍾叔和,1998:784-785)彥惠慶(2003:18)在自傳中明確表示嚴復貢獻給中國學人的《英文漢詁》“堪稱學術精品”。

2 《英文漢沽》中英漢語言對比

儘管是一本語言學著作,嚴復對於英文文法的講解並沒有鸚鵡學舌般的照抄照譯,而是輔之以中國語言文化的典型例證。他不僅透過語言文字的對比來考察中西文化內涵的異同,甚至還有通過文法對比來進行多種文化的比較。

2.1 英漢語言的差異性

首先,詞法的差異。英文的挈合是“提挈聯合句段者”,而在中文“凡領句虛字,皆歸此類。”中文的同字異部“往往其形不變,而變其音,在古則有長呼短呼,在今則有圜破之法”,如例:惡惡臭好好色;“而西文以其拼切爲字,故得即其形而變之”。爲了表示行爲發生的不同時間,“中文唯有句中別行另加字爲之”。以“今之隱几非昔之隱几”爲例,其中的兩個“隱”形式上沒有區別,用“今”和“昔”表明了時間的差異。

英文名物與稱代字有單複數之分,“於中文不多見,然亦不可謂無”,如表單數的“我”“吾”,表同類的“吾黨”“吾曹”,表複數的“而曹”“汝輩”。英文中的復牒稱代 “幾爲中文之所無,而中西句法大異由此”。對於英文中的引牒之字,“中文常寓於‘之’、‘其’諸代名中,無獨用之挈合”。如 “吾知其爲誑者”。古英語中雲謂的既事(過去式)添加尾聲,相當於中文的“已愛”或“愛了”。作爲拼切文字,西文“易磨損而合一,中文不易合也,不易合,故終爲分立之字”,即通過添加“已”“了”等構成“愛”的既事。

2.2 英漢語言的相似性

首先,語音上的相似性。嚴復認爲英文的元音“同於中國之宮商角徵羽;亦有變音,與中國同”。嚴格來說,元音與五音不完全對應,此處嚴復對比的目的只是爲學習者學習英語元音提供一種參照。在劃分英文單詞音節的時候,“但若於音無害,則其分之也,當依造字之意爲之,此與中文偏旁之義正同”,此“乃依羅馬希臘原文,而後法割裂不成文故耳”。

其次,關於詞法的相似性。英字“名物與介系合,……其加諸雲謂,或區別字者,可作疏狀字觀;…其在中文,實亦同此”。如“立於朝→ 立何所也”。同時,漢語的“矣”字含有英文完成式的意思。英文中主物之名的構成是名詞後加尾聲,“與中文‘之’字爲用正同”。中文表程度時根據語境推斷或用諸如“較”“最”“極”等字表示。

英文中也有藉助其他詞表程度的情況。“英文中的雲謂,有不加尾聲,但變其主音”,可以使名物等實字轉成雲謂等虛字,這與中國文字正同,“�即中文之讀破法”,如“春風風人,下雨雨人”。英文中的容狀疏狀多由“區別部字+尾聲”構成,“與中國之‘如’‘然’等字同義”,如“勃然”“翕然”,因此“其制字之法,中西正同”。

以上分析表明,儘管承認英漢之間存在差異,嚴復仍然試圖將漢語語法納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儘量在古漢語中找到與英文文法的對應之處。英漢語言的相似性會使國人誤以爲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有一脈相通之處,從而消弭對異國文化的敵意,有利於國人對英語的學習和使用。

2.3 基於語言相似性的亞洲與美洲、歐洲人種同源

在《英文漢詁》中,嚴復通過對比分析漢語與英語以及其他語言文化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提出了亞洲與美洲、歐洲人種同源的觀點,該觀點是基於以下證據提出的。

第一,古漢語、日語和美洲茵陳人語對雲謂字的使用。

從雲謂字看,“東洲之語”的“雲謂字”常用於句末,如莊子“奚以之萬里以南爲”。“其在日本語言,尤爲顯著,美洲茵陳人語亦然,故此治言語學者,謂此乃亞墨原人同種之證。”又英文第三人稱無主雲謂句子,與中文中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相似,“雨”和“出日”是雲謂,因不知事主,就用“其”來代替。

第二,上古英語與古漢語都曾用獨立之字表意,後演變成尾聲。

上古英語中“尾聲者皆獨立之字”,“正如中文之用‘如’用‘然’,如‘勃然變色’”。因此,嚴復認爲“西文上古,與中國文字正同”,“西文能合能變”的原因在於“其爲字母拼切,柔而易流”,“而中國既用六書,木疆難變,然而字音切合,由二成一者亦多,如‘不可’爲‘叵’,‘之於’爲‘諸’,‘而已’爲‘耳’”,所以(中文)“不可言不變也”。

第三,上古漢語與上古歐洲語的人身代詞、反身代詞的位置和功能相似。

從“三身之代詞”看,“英文古似德文……西文稱謂,當隆古時,與中國同;而第三身……尤與吾文之‘伊’‘他’同原。”因此,“案中西古語多同,……可知歐亞之民,古爲同種非傳會也”。英語中的反身之稱代爲名物,猶言其身,其“一己”…… “克己”,“盡己”,“自盡”;所以嚴復認爲“中西古語之同”。

第四,中西制字法有相同之處。英文會合之字多用換頭。

因此“中西言語,當上古時,本爲合一”。英文中有表“大”意的尾聲,而“中文六書,凡字之從‘於’‘奔’‘賁’諸聲者,皆含‘大’意,其制字之音義,與此乃暗合”。

嚴復根據語言之間的相似性推斷亞、美、歐人種同源,語言學上的根據並不充分。(文貴良,2009)但是嚴復這種“會通中西”的做法使中西文化交流成爲可能,並由此進行了大量的翻譯工作。

3 結語

通過介紹英文文法,嚴復對比分析了英漢語言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出於引介西方文化的目的,嚴復強調的是英漢語言的相似之處,甚至提出了亞歐人種同源的觀點。當然,嚴復在《英文漢詁》中的語言對比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其研究包含在文化對比和實際應用(如翻譯)之中,缺乏對比的理論,使得其研究較凌亂,不成系統,很多問題淺談輒止,沒有深入展開。同時,嚴復僅根據語言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斷亞歐人種同源,論證不充分,結論過於草率。但是,嚴復英漢對比研究中的這些不足有其時代侷限性,同時與其研究重點在於翻譯西學有關,我們要公正客觀地評價他的研究及成果。

【參考文獻】

[1]孫應詳,皮後鋒編.《嚴復集》補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嚴復.英文漢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3]張志建.嚴復學術思想研究[M].商務印書館,1995.

[4]鄒振環.翻譯大師筆下的英文文法書――嚴復與《英文漢詁》[J].復旦學報(社科版),2007(3):51-60.

  英漢語言對比論文例文篇2

淺析英漢語言修辭對比

摘 要:本文通過對英漢修辭格的對比研究,來分析和討論英漢修辭的異同,其中重點討論了英漢比喻、排比修辭的差別。通過對比研究找出英漢修辭格之間差異,有利於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有利於利用漢語的優勢促進英語修辭的研究。

關鍵詞:英語修辭 漢語修辭 修辭對比

英語和漢語語言在其文化習慣和表述方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可以在句子結構,構詞特徵,語法時態,詞格,修辭結構等很多方面表現出來。其中,“修辭結構”不僅能體現出語言文字的區別,又能同時展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在審美內涵方面的取向。因此,筆者選擇從英漢語言的修辭結構方面切入,試圖分析英、漢語言在修辭結構方面的差異,同時進行兩者修辭結構異同背後的文化比較研究。

1 英漢比喻修辭差異

所謂比喻(figures of comparison)就是不把要說的事物平淡直白地說出來,而用另外的與它有相似點的事物來表現的修辭方式。英漢語言中的比喻一般包括明喻、暗喻(又稱隱喻)和借喻(即借代)三類。這裏主要研究英漢明喻和暗喻。

1.1 明喻

英語明喻(simile)與漢語明喻基本相同,它也是將需要加以說明或描繪的事物,用另一種性質不同但在某一方面有相似點的事物來做比擬,而不是性質相同的同一類事物之間的比較,英語明喻常用的比喻詞有as,as…as,as if,like,seem等。例如:Mirror:Lips red as the black as white as snow.魔鏡:她的嘴脣紅如玫瑰,頭髮黑如烏木,皮膚嫩如白雪。漢語明喻就是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同時出現,表明比喻和被比喻的相類似的關係,又稱直喻、顯比,即明顯的打比方。漢語明喻的常用比喻詞有:“像、似、若”、“好像……一樣”等。例如:不錯,你有天賦,可是天賦就像深藏在岩層底下的寶石,沒有艱苦的發掘、精心的雕琢,它自己是不會發出光彩的。

1.2 暗喻

英語中的暗喻(metaphor)與漢語暗喻的作用也基本相同,但其包含的內容卻比漢語的暗喻廣泛,具有漢語暗喻、借喻和擬物等三種修辭格的特點。暗喻就是把某一事物說成是另外一種不同的事物,暗示其相似之處。英語中的暗喻不用比喻詞,而是直接將描述的甲事物(喻體)當成乙事物(本體)來描述,其比喻關係暗含在全句中。例如:h doesn’t have an idea of his just parrots what others say.史密斯先生沒有主見,只會鸚鵡學舌。漢語中的暗喻主要有帶喻詞和不帶喻詞兩種情況。帶喻詞的暗喻一般可通過“是、就是、成了、成爲、變成、當作、等於”等,來判斷。例如:……全澱的蘆葦收割了,垛起垛來,在白洋澱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

1.3 比較

1.3.1 相同點

(1)明喻和暗喻都用事物比喻事物。用事物比喻事物,即用某種具體的東西來描寫另一種東西的形象,並表現出這種形象所顯示的品質。例如:Love is life in its fullness like the cup with its wine.愛就是滿盈的生,正如酒滿盈着杯。(2)明喻和暗喻都用事理比喻事理。這種用事理比喻事理的比喻,稱作事理的比喻。例如:She moved her cheek away from his,looked up at him with dark eyes,and he kissed her,and she kissed back,longtime soft kissing,a river of it.

她挪開了臉頰,擡起頭來用眼睛望着他。於是他吻她,她回吻他,長長的,無限溫柔的吻,如一江流水。

1.3.2 不同點

(1)喻體相同或相似,喻義不同。英漢民族分屬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而作爲文化的載體的語言必然受制於各自的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立喻較多的褒美之物是龍,現在它作爲一種文化積澱,已經成爲中華民族的象徵。而在英語中,“龍”是一種恐怖的怪物。The mother is like a real Dragon to her。其意思是“她母親待她像個惡魔。喻體相同,喻義卻差之千里。

(2)喻體不同,喻義相似或相同。英漢語言中在表達同一喻義時,喻體的選擇會有所不同,這也顯示了英漢民族思維及認知方式的差異。漢語中形容某人瘦,說“他瘦得像猴子”,英語中卻說“瘦得像影子”(as thin as a shadow)。漢語中形容某人窮,說“他窮得像叫化子”英語中卻說某人窮得像教堂裏的耗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2 英漢排比修辭差異

2.1 英語中的排比(parallelism)

排比的格式是平行並列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的平行排列。英語中使用排比的目的是爲了增加語言的連貫性,突出文章的內容,加強文章的氣勢,增加語言的節奏感和韻律美。例如: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pace of the academic calendar…I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a profession built on change…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freedom to make my own mistakes,to learn my own lessons,to stimulate myself and my students…

2.2 漢語排比

現代漢語詞典對將排比修辭定義爲:修辭方式,用一連串內容相關、結構類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來表示強調和層層的深入。如:“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排比修辭敘事時,會使敘事層次更加分明,語義更加暢達;用於說理時,會使說理條理更加清晰,氣勢更爲磅礴;用於抒情時,會使感情豐富洋溢。   2.3 比較

2.3.1 相同點

英漢排比修辭的相同點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用於描述,均可使語言清晰流暢,語意暢達入微。例如:Kind hearts are the gardens;kind thoughts are the roots;kind words are the flowers;kind deeds are the fruits.良好的心腸是花園,良好的思想是根莖,良好的言語是花朵,良好的行爲是果實。

(2)用於說理,均會使說理更加周密、透徹、發人深省。例如: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r chief use for delight,is in the privateness and retiring;for ornament,is in discourse;and for ability,is in the judgment and disposition of business.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

2.3.2 不同點

英漢排比修辭在結構上有一定差異,其體現在省略和替代兩個方面。多數情況下,英語中的排比沒有省略,只在少數情況下有詞語省略的現象。而漢語排比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省略現象。英語排比的省略多表現在動詞的提示語的省略上。

例如:Reading matter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關於替代,英語排比的後項通常用人稱代詞來指代前項的名詞,例如:Crafty men contempt studies,simple men admire them,and wise men use them.狡獪之徒鄙視讀書,淺陋之人羨慕讀書,唯明智之士活讀活用。漢語排比則常常重複前項的名詞,例如:“我尊敬我的老師,我愛戴我的老師,我傾慕我的老師”。

通過學習一些英語修辭知識,在閱讀方面,可以提高我們對英美作品語言分析能力,使我們瞭解創作的寫作技巧和風格;在運用語言方面,能指導我們正確選擇和運用詞彙、結構、表現手法,使語言確切、易懂、鮮明、形象,在潛移默化之中不斷提高我們的英語語言修養。以上就是本人在學習和工作中對英漢修辭格對比研究過程中的一點體會。

參考文獻

[1] 李旭清.英漢隱喻共性與個性認知比較[J].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2):32-35.

[2] 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 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 李鑫華.英語修辭格詳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3.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英言對比論文例文”  英漢語言對比論文例文篇3

淺談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

摘 要: 作爲翻譯工作者,要產生高質量的譯文,首先要了解原語和目的語各自的語言特點,譯文要更符合目的語的語法規範和使用習慣,才能使譯入語讀者更自然地接受。英語和漢語有着各自不同的語言特點,英語爲綜合-分析語,漢語爲分析語;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本文將從這幾個方面對這兩種語言進行分析和舉例,希望對從事這方面工作的譯者有所助益。

關鍵詞: 英漢語言 對比 翻譯

一、引言

要做好兩種語言間的翻譯工作,就必須先對兩種語言本身有所瞭解,對比分析是語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對不同語言進行對比分析不僅有利於語言交際,還有助於教學和翻譯。對比分析可以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原語和目的語的特徵,但真正意義上的對比分析,其興起和流行是在20世紀50年代。1957年美國語言學家Robert Lado出版了《跨文化語言學》(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一書,開啓了現代應用對比語言學。在我國則較晚,80年代對比語言學研究纔得到語言學界的重視。許多學者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語言進行對比分析研究,他們既關注語言的內部形式和結構,又關注語言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譯者要產生高質量的譯文,明白英漢兩種語言各自的特點是前提。

二、綜合語與分析語

綜合語的特徵是運用語言的形態變化來表達語法關係。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將綜合語定義爲: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德語、古英語、法語、拉丁語等都屬於這類語言。分析語的特徵是不用形態變化而用詞序及虛詞來表達語法關係。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把分析語定義爲: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漢語和越南語是典型的分析語。

現代英語由古英語發展而來,所以仍保留着綜合語的某些特徵,但也具有分析語的特點:有形態變化,但不像典型的綜合語那麼複雜;詞序比漢語靈活,但相對固定;虛詞很多,用得相當頻繁。漢語沒有屈折變化(inflection),名詞不會改變自身形式變爲複數,動詞也不用改變自身的形式表示過去、現在、將來時態。漢語詞語組合成句所依靠的是詞序和虛詞。總之,英語是綜合-分析語(synthetic-analytic language),而漢語是分析語(analytic language)(連淑能,2010:25)。

例如:

He is listening to the song.他正在聽那首歌。

He listened to the song yesterday.他昨天聽了那首歌。

He has listened to the song.他已經聽過那首歌。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英語有形態變化,而漢語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同樣是“listen”一詞,可以通過v-ing,v-ed和has/have v-ed的形式表示“正在聽”、“聽了”和“已經聽過”等不同的概念。漢語的“聽”本身沒有形態變化或時間觀念,只能藉助助詞、副詞、上下文來表示時間觀念。

三、形合與意合

所謂“形合”,就是主要靠語言本身的語法手段。所謂“意合”,則主要是靠句子內部邏輯聯繫(陳定安,1998:5)。英語句子多靠形式黏合,漢語句子則多靠意義黏合。英語句子緊湊嚴密,呈樹型結構,這是因爲有各種連接詞起粘合劑的作用。漢語句子的線型結構靈活流暢,是因爲沒有過多的“黏合劑”。句段之間可以不用任何連接符號,而靠語義上的聯繫結合在一起(賈玉新,1998:413)。因此,在英漢互譯時,要按照英漢語言的特點,進行形合法和意合法之間的轉換。

例如:When I try to understand what it is that prevents so many Americans from being as happy as one might expect, it seems to me that there are two causes, of which one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e other.

這句話當中用到了when,what,that,as…as,which等關係詞和連接詞,英語句子注重以形顯義,常常藉助於這樣的詞語使句子結構更加完整,表意更加嚴密,但漢語並不是這樣的結構,漢語靠語義來結合,翻譯時應當注意。因此,這句話我們可譯爲:爲什麼如此多的美國人不能如想象中的那樣幸福呢?我認爲原因有二,而兩者之間又有深淺之分。

雖然原文並沒有以問句形式呈現,但是爲了讓讀者更爲清楚地理解原文,我們可以把原文翻譯成問句。此外,諸如原文中的關係詞和連接詞,也要注意靈活處理,使之更符合漢語的使用習慣,不要把它們一一機械地翻譯出來。

漢語中一些反覆、對偶句,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原文中並沒有直接表現出對比或是因果關係的詞語,我們在翻譯時,就要有所變通、適當調整,因爲英語需藉助關係詞表達對比、因果等邏輯關係,此句可譯爲“As you sow,so will you reap.”,就更容易讓譯文讀者體會這句諺語想要表達的實質意思。   介詞或介詞短語是英語連接詞語的重要手段,而漢語重意合,常常不用或省略介詞。

例如:Power can be transmitted over a great distance with practically negligible loss if it is carried by an electric current.

可以譯爲:電流可以把動力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其消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沒有必要把原句中的介詞“over”和“with”翻譯出來。

四、主動與被動

英語與漢語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出於施事的原因、句法的要求、修辭的考慮和問題的需要,英語中被動語態使用範圍很廣。在漢語中,我們的漢語思維很少有被動,即使有被動的含義,其形式上也不常使用“被”字句的形式,所以漢語中很少有所謂的被動語態。鑑於此,在英譯漢時,往往需要將英語的被動語態翻譯成漢語主動語態,反之亦然。因此在英漢互譯時,必須經常考慮主動與被動表達方式的差異,並依據英漢各自的表達習慣,用適當的方式表現原文中主動與被動的含義。

例如: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

The Taiwan question is one left over from China’s Civil War of the late 1940s.

雖然原句中含有“被遺留下來”這層意思,但是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原句仍然採用了主動句,在翻譯成英語的時候,譯者要知道在英語中如果要表達這樣的意思,多會採用被動句式,要有意識地將其翻譯成“is one left”。

例如:要製造飛機,就必須仔細考慮空氣阻力問題。

Air resistance must be given careful consideration when the aircraft is to be manufactured.

雖然原句中沒有出現“被”、“讓”等表被動的字眼,但作爲譯者,看到這樣的句子,我們要很自然地意識到,把它翻譯成被動句更符合英語表達習慣。

此外,英語中還有不出現人稱的非人稱被動句(impersonal passive),如it is believed,it is reported等,這些被動句也是被頻繁、廣泛使用的。除了能夠看到的be done形式的被動句之外,還有結構上是主動但意義上是被動的句子,但是這種被動句的數量遠不及前一種被動句多。

例如:These products sell like hot cakes (sell=are sold).

這些產品十分暢銷。

儘管英語的被動意義有時可以不用被動式表示,但總的來說,英語常用結構被動式,少用意義被動式。與此相反,漢語則常用意義被動式,少用結構被動式(連淑能,2010:122)。

例如:莊稼讓大水衝跑了。

The crops were washed away by the flood.

按照漢語的習慣,這裏用到了表被動的“讓”是爲了明確地指出動作的發出者,並不是出於句子結構的需要。

五、結語

翻譯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通過語言對比分析,能使學習者掌握兩種語言的使用特點,在翻譯過程中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能夠比較自覺地按照各自的表達習慣進行雙語轉換,從而提高譯文的語言質量。綜上所述,要學好外語,必須通過外語和母語的比較,發現英漢兩種語言各自的特點,不僅有助於學習者明確學習重點,避免中式英語,更有助於其翻譯能力培養與提高。

參考文獻:

[1]胡愛國.英漢對比與漢英翻譯[J].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9):100-102.

[2]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3]林文藝.英漢翻譯中主動與被動的對比[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8):72-74.

[4]朱凌燕.英漢對比在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13-214.


猜你喜歡:

1.英漢語言對比論文優秀範文

2.英漢語言對比論文

3.英漢語言對比方面論文

4.關於英漢語言對比方面論文

5.有關英漢語言對比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