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英國茶文化論文

英國茶文化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英國茶文化是英國文化的標誌性特徵之一,具有高貴優雅的氣質,並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英國茶文化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國茶文化論文
  英國茶文化論文篇1

淺析英國優雅的茶文化

英國人從1660年代開始進口茶葉。當時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布拉甘薩(Catherine of Braganza)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她把喝茶的愛好帶進英國宮廷。開始英國人從荷蘭進口茶葉,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首次直接從中國廈門進口茶葉運回倫敦。到1750年代,茶葉已經變成英國人的全民飲料。

起英國人與茶的密切關係,有無數的事實爲佐證。計算一下,他們人生的三分之一是Teatime(飲茶時間);即便你有天大的事,也得恭候英國人喝完了下午茶再說,這是雷打不動的規矩;一首英國民謠這樣唱到:“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上的一切霎時爲茶而停。”

英倫茶文化文雅茶文化

歷史上從未種過一片茶葉的英國人,卻用舶來品發明了內涵豐厚、方式文雅的“英式下午茶”文化。或許是由於糟糕的英國食物讓英國人在法式大餐和意式美食麪前自慚形穢,他們總是在廢寢忘食地把具有傳統的英國茶文化發揚光大。英國人將茶葉與牛奶調製成可口的“英國茶”,調出了幽香與可口,也調和了兩種文化。

尊貴的開端

英國茶文化,一開端就和皇室掛上了鉤,1662年嫁給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人稱“飲茶皇后”,當年她的陪嫁包括221磅紅茶和精巧的中國茶具。在紅茶的貴重堪與銀子匹敵的年代,皇后高雅的品飲表率,引得貴族們爭相效仿。

茶成爲身份的意味,茶盒被鎖起來,鑰匙由女主人保管,只要在宴會待客時才幹飲用。即便是客人喝剩的茶渣,女僕們偷着拿到街市去賣,還能換回外快。

直到1826年,英國人在印度北部山區偶爾發現了比比皆是的野茶樹,茶葉開端變得比啤酒還廉價。從此,從英格蘭的多佛到蘇格蘭的阿伯丁,簡直全英國都盛行喝茶。

以茶作息

“茶壺送進書房來時,房間裏立刻洋溢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一杯茶落肚後,整個身心得到了極好的慰藉。綿綿細雨中漫步歸來,一杯熱茶所提供的溫馨美好得難以形容。”《傲慢與成見》中的主角們,都是喝着茶,展示着英倫生活百態。

以茶開端每一天,以茶完畢每一天,英國人樂此不彼地反覆着茶來茶去的作息規律。清早剛一睜眼,就靠在牀頭享用一杯“牀前茶”earlymorningtea;早餐時再來一杯“早餐茶”breakfasttea;又名開眼茶,精選印度、錫蘭、肯亞各地紅茶調製而成,氣息濃郁,最合適早晨起牀後享用。搭配培根香腸和蛋,是一種能去油解膩的濃茶配方。上午再忙碌,也得停頓20分鐘啜口“工休茶”teabreak;下班前又到了喝茶吃甜點的法定時辰afternoontea;這時,香氣特殊的伯爵茶成爲首選。伯爵茶是以中國茶爲基茶,參加佛手柑調製而成,聞起來芳香,嚐起來也不算濃。回家後晚餐前再來一次有肉食冷盤的正式茶點Hightea;就寢前還少不了“辭別茶”。

此外,英國還有項目繁多的茶宴(Tea-Party)、花園茶會(Teaingarden)以及週末郊遊的野餐茶會(Picnic-Tea),真是把戲百出。除了傳統的英國茶外,往常,英國人又在紅茶中添加了各類鮮花、水果及名貴香料,配製成當今十分盛行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要不要加糖、加奶或檸檬,正統的英式下午茶並無嚴厲規則,只看個人愛好。不過根本準繩是:濃茶加奶精口感光滑,淡茶或加味水果茶要喝原味。

茶點有考究

英國茶點最常見的有蘇格蘭奶油餅乾、維多利亞鬆糕、鬆餅。著名的英國西南部的奶茶還包括特殊的烤餅,與當地獨有的奶油外加果醬。由於鬆餅需求趁熱吃才幹吃出口感以及香味,需求首先品味。通常次第依照口味辨別:由淡而重,由鹹而甜。因而取用時從底層逐步往上取用,先吃最底層容易飽腹的三明治和鬆餅,然後是第二層的蛋糕等甜點。最後纔是第三層的水果餅乾等小點。下午茶考究的是輕鬆的家庭作風,所以用手而不是用刀叉取點心仍是至今的傳統。

精巧的茶具

藍白青花瓷,帶點壓制卻又簡約的顏色,是規範的英式內斂作風;表面描畫出英國植物及花卉圖案的骨瓷,是典型的維多利亞作風,完整把英國人酷愛園藝的習性反映到茶具上。無論哪種瓷器,配上純銀茶壺、茶匙,美觀的蕾絲桌布,浪漫文雅得讓人心動,英倫風情呼之欲出。

英式茶,怎樣喝?

傳統的茶室禮儀,考究交談聲音要小,瓷器輕拿輕放;女士舉止沉着,有人從面前經過時要禮貌地悄悄移動身姿,報以笑容。鬆餅的吃法,是先以刀切開,但是不能切到底,然後用手撕,先塗果醬,再塗奶油。吃完一口,再塗一口。杯中茶喝完後,將茶匙放到茶杯中,表示到此爲止,否則主人會不時續茶。

正宗英國茶指南

和米其林美食指南一樣,英國每年出版一本《全英最佳茶屋指南》,特地引見著名且有特徵的喝茶場所,成爲權威的飲茶指南。據引見,全英國最著名的茶室約有125間,環境無一例外的文雅、文化氣息濃郁、佈置裝潢精巧,普通都掛有茶歷史的圖片。

倫敦----茶城之都

在倫敦,簡直一切的大酒店都有茶座。傳統的貴族下午茶,以里茲飯店的棕櫚閣最負盛名。由於黛安娜王妃生前經常光臨而留下了傳奇顏色。來這裏喝下午茶,男士必需打領帶才幹入內,一定得事前預訂座位,最忙時需提早兩個星期才幹覓得一席。在英國茶協會(TeaGuild)的評選中,克拉裏奇酒店(Claridge’s)提供的英式下午茶,被選爲英國最佳的英式下午茶。這項評選總共有17個評選項目,評審作爲機密顧客,親身體驗英式下午茶的風味。克拉裏奇酒店的工作人員以“絕佳的控制有關茶的學問,周到的效勞”取得評審的喜愛。克拉裏奇酒店提供英式下午茶的歷史曾經有100多年了,英式下午茶售價每份$28.50。除此之外,薩伏伊飯店和布朗飯店的下午茶也很知名,除了洽談公事的本地人,還有很多觀光客。

鄉村下午茶的代表

在風光旖旎的英格蘭北部,約克Betty’s茶室是鄉村茶室一個模範。固然歷史不是很久,卻成爲了英國數一數二的下午茶店。1919年興辦,以英式傳統HighTea出名。在約克的分店,全店以木色爲主配以古典的裝潢,於落地玻璃前喝一口英式紅茶,觀賞一下窗外古老的橫街大街,風格十分文雅。相對起來價錢不算太貴,永遠人流不時。在生活節拍閒適的英國鄉村,聽着漂亮的鋼琴聲喝下午茶,和大都市的覺得完整不一樣!

香港半島酒店

“住不起半島,就喝一杯酒店的下午茶”已成爲旅遊香港最具情調的內容之一。這裏的下午茶不承受預訂,無論你是什麼身份都需求排隊。tiffany的瓷器,robertsbelk的特製銀器,酒店座機的調製的半島醬,還有大堂炫樂隊的扮演,難怪這裏是香港名流的彙集的,也引得小報記者在此蹲點。

香港古典玫瑰園

是臺灣畫家黃騰輝先生的傑作。茶室內裝飾是典型的維多利亞作風,濃郁的藍色和紅色,玫瑰花瓣外形的紅色座椅,英國的瓷器和茶葉。不用走遠,就能領會英國下午茶的精華。

TWININGS,英國皇室御用茶

源自於1706年,TWININGS是英國最古老的茶,至今仍然是貴族皇室的專寵。TWININGS爲英國茶商湯馬士唐寧所創建。TWININGS產製的茶,品種繁多,其中以淡雅的奶油黃包裝,印着衍變自黃金獅子的徽章及TWININGS字樣的伯爵茶最爲有名。由於敦寧茶的口味較濃厚,若是初次接觸,倡議從最受歡送的伯爵茶(EarlGray)開端喝起。

Whittard,英倫國民茶

Whittard是一家現代化運營的茶葉及咖啡公司,在英國各地都有連鎖專賣店。除了販賣自營消費的各式茶葉及咖啡之外,許多相關的周邊裝備,從杯、壺、濾茶器,到點心、糖果以至可可,應有盡有,還會按照節日推出留念商品及禮盒。在一切的Whittard分店中,位於科芬園的WhittardofChelseaTeaZone較爲特別,由於除了販賣茶葉之外,還附設試茶區域(TeaZone),客人只需花5英鎊,就能夠享用本人入手配茶的樂趣。

FortnumMasons,英倫傳統風範

從1707年就開端運營的百貨店,最主要的產品就是茶,出賣一百多種來自中國,印度,尼泊爾,日本等的茶葉和本人品牌的茶葉。福登梅生FortnumMasons的茶座設在維多利亞式裝潢的糖果部後面,周圍畫有宏大的淡彩畫,描畫着維多利亞時期印度和埃及的景色。

  英國茶文化論文篇2

英國茶文化與英國文學分析

摘要:茶葉芳香滿英倫。英國茶文化是英國文化的標誌性特徵之一,具有高貴優雅的氣質,並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本文以“英國茶文化”爲研究主題,簡要介紹了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內容及內涵,以及茶文化對英國文學的影響,展示了文人大師筆下的茶魅力。

關鍵詞:英國 茶文化 文學 影響

1848年,東印度公司皇家植物園溫室部主管羅伯特・福瓊來到中國,他將茶樹種子放入一個用特殊玻璃製成的便攜式保溫箱中,偷偷地帶上了從中國開往印度的輪船,由此千萬株以上的茶樹苗在印度生根發芽,繼而形成了大規模的茶園。茶葉傳入歐洲後,並沒有像咖啡和可可那樣受到過多的歡迎,直到它進入遠離歐洲大陸的英倫三島,竟然奇蹟地掀起了飲茶的風尚,並由此產生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枝奇葩――英國的茶文化[1]。

一、英國茶文化的主要內容

英語中有Teatime一詞,指的就是佔據英國人l/3生命的飲茶時間。英式紅茶更是以名目繁多、內容豐富聞名於世,其主要的內容包括:

1.英式早茶

英國人在晨起時要飲“早茶”,又名“開眼茶”,即Earlymorning Tea,有時在早茶之前還會有“牀頭茶”,即清晨一睜眼靠在牀頭就能享受的茶。而早茶主要是以紅茶爲主要飲料,是英國當家招牌茶的重要內容之一,它集濃郁和清新於一體,色澤和口感都相當出色。正統的早茶要精選阿薩姆、錫蘭、肯尼亞等地紅茶調製而成,因此早餐茶的口感來自錫蘭、濃度來自阿薩姆、色澤來自肯尼亞[2],可見英國人的早茶還是相當講究的,最適合早上起牀後飲用。

2.英式上午茶

這是最不爲外人所知的英國飲茶習慣,又稱爲“公休茶”,大約持續20分鐘。英國人在上午1l點(亞洲時間上午10點左右),無論是空暇在家享受生活的貴族還是忙碌奔波的上班一族,都要在這一時間休息一會兒,喝一杯茶,他們稱之爲elevens,即早上十一點時的便餐,所以上午茶可以看成是英國人工作間隙的一種很好的調劑方式[3]。總體說來,上午茶由於客觀條件的約束,不可能很繁雜,所以成爲英國茶中最簡單的部分。

3.英式下午茶

英文名稱Afternoon Tea,這其實才是真正意義英國茶文化載體,英國茶正是憑藉其內涵豐富、形式優雅的“英式下午茶”――紅茶文化享譽世界,“英式下午茶”更是成爲英國人典雅生活的象徵。下午茶的專用茶源是大吉嶺茶、伯爵茶、火藥綠茶或者錫蘭茶等傳統味的純味茶,若是選擇奶茶,要求先倒入牛奶再放茶水[4]。

正統的英式下午茶的禮儀十分講究。首先喝茶的時間應該是下午四點鐘;其次在維多利亞時代,男士必須着燕尾服,女士則着長袍;第三,在茶會中通常是由女主人着正式服裝親自爲客人服務,非不得以才讓女傭協助,從而以表示對來賓的尊重。最後就是下午茶的點心了,通常是用三層的點心瓷盤裝盛,第一層放三明治、第二層放傳統英式點心Scone(甜烙餅)、第三層則放蛋糕及水果塔,並且一定要是從下至上的往回吃[5]。

二、英國茶文化的內涵

1.從藥用價值到飲品文化

茶傳入英國時,茶的賣點在於它的藥性。因此,當時在英國出售的中國茶是一種神奇的、包治百病的藥物。1699年,一位名叫歐靈頓的牧師寫下一整篇論文論及自然與茶葉的品質。文章中,他充分肯定了茶在治療糖尿病,膽結石,尿路結石,腎結石,水腫,視力虛弱等方面的良好功效,並一再推薦每個人都要喝茶以取代酒,他認爲飲茶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同時心情愉悅,是一種享受型的飲料[6]。

當“紅茶皇后”――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於1662年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後,茶與茶道開始在英國推廣,中國茶逐漸由具有藥性的植物轉變爲時尚生活的象徵,英國的上流社會將其演變成爲一種具有異國情調和奢侈性的生活方式。“茶”開始作爲一種飲品活躍起來,即使高昂的價格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卻依然有着固定的市場和消費羣。

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隨着英國殖民貿易的擴大,海外茶源地不斷增加,英國進口關稅也逐年遞減,茶葉終於從奢侈品的位置走入平民百姓的生活。伴隨消費階層下移,英國人對茶的消費方式也發生巨大轉變。英國人非常有創意的在紅茶湯中加入糖、牛奶和蜂蜜,有時候甚至是加威士忌、黃油和雞蛋等更奇怪的東西。在茶水中加入其它物質,是茶消費的一次改革,茶因此變得更加實用。而英國人對中國茶的變革也完成了茶在引進後的本土化,飲茶因此更加普遍。1750年前後,茶已經成了英國中產階級黃油烤麪包的慣常早餐中不可或缺的飲品。

2.高貴典雅的休閒文化

一個多世紀間,茶几乎變成英國的民族飲料。從17世紀最初的藥品開始,到了18世紀已然成爲一種全民消費品。消費社會的繁榮反過來提高了飲茶的格調。18世紀,英國社會出現了專門消費茶飲料的茶園,出現了飲茶必需的服飾與器皿,甚至誕生了茶舞這樣的藝術形式。

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茶文化誕生在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的發明意味着飲茶擺脫了簡單的飲食文化地位,逐步成爲一種高雅生活的代名詞。而成爲休閒文化後,飲茶也反過來促進英國社會的消費模式和社會價值觀發生新一輪的改變。

英國下午茶是最華麗、最精緻,也是最奢侈的飲食方式。在英國的下午茶活動中,對環境的要求極爲嚴格,必須能體現英國式的高雅文化與自然生趣之間的緊密結合。同時,下午茶一定選擇的是高檔茶葉,茶具和餐點也有明確的規範。這種系統化的要求代表了一種更高級的文化形式地產生――不是單純解決溫飽的手段,而是綜合了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的生活方式,也成爲社會娛樂的重要手段之一[7]。

3.考究繁複的英式茶道

英國的茶藝是英國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英式茶道是茶藝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是可以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的。茶藝與茶道結合,纔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能真正體現英式茶道精髓的也恰恰是英國人對於茶具的要求和基本禮儀的講究。

同時,除了有嚴格的品茶規範,英國茶文化對於品茗的環境也有一定的要求。英國人崇尚的是貴族式的優雅生活,下午茶會是品判個人文化修養的社交場合,同時也是研習社交禮節、展示紳士淑女風采的最佳途徑。男人們穿着正式、大方得體,茶具都是輕拿輕放,以保證茶室內的安靜;女士們談吐優雅、舉止從容,有人從身邊經過都會很有禮貌的微微挪動身體並且報以微笑。在一個正式的下午茶會上你可以充分感受英國人的文學氣質和個人修養所帶來的衝擊。

因此除了茶藝和茶禮的內容,英國的茶道還體現在英國的文化中,而這纔是一個國家真正具備“茶道”的理由。英國所特有的下午茶文化是英國民族精神的體現,英國人標誌性的優雅、高貴完全濃縮在這個民族考究華麗的茶道中,即使歷史的輝煌早已不在,但是凝聚在茶文化中的那種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以及對傳統的追憶,已經深入英國人的血液,無法抹去。

三、茶文化對英國文學的影響

相比中國和日本,英國雖然只有短短几百年的飲茶歷史,但英國文學家卻對茶葉有着深厚的感情。茶在英國經過百餘年的發展,逐漸融入英國文化,之後與英國文學有機結合,成爲許多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茶葉帶給英國文學家一種全新且豐富的創作主體[8]。

1.茶與詩歌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在詩歌中描寫情人們等待喝茶的情景:一點一點地吃着烤麪包,在嘆息聲中等待茶涼。拜倫稱茶爲“中國的淚水”,他“爲中國之淚水――綠茶女神所感動”,自然也是飲茶族中的一員[9]。據《拜倫傳》記載,即便是在前往希臘參加武裝鬥爭的時候,他也保持着飲茶的習慣:“早上一起牀,他就開始工作。然後喝一杯紅茶,騎馬出去辦事。回來後,吃一些乾酪和果品。晚上挑燈讀書。”當然,紅茶並不是他的唯一,在提到中國茶時,他往往提到紅茶和綠茶兩種類型:

我竟然

感傷起來,這都怪中國的綠茶,

那淚之仙女! 她比女巫卡珊德拉

還靈驗得多,因爲只要我喝它

三杯純汁,我的心就易於興嘆,

於是就得求助於武夷的紅茶;

真可惜飲酒既已有害於人身,

而喝茶、喝咖啡又使人太認真。

同時期的著名詩人雪萊在1820年所作的一首三百多行的長詩,“致瑪麗亞・吉斯伯思”(Letter to Maria Gisbome)中寫道:

那藥師醫士抱怨的飲品,而我

會不顧勸誡大口痛飲,當死神來臨

我們將拋幣決定爲飲茶而死誰第一。

2.茶與散文

茶葉是聖潔的,散文是優美的,那麼茶葉和散文的相融會是什麼樣呢?英國散文中留給我們的是愜意的,悠閒的、美妙的飲茶記憶。《四季隨筆》,原名《亨利萊克洛夫特的一生》(The 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是喬治・吉辛的散文代表作,敘述的是隱士亨利・萊克洛夫特醉心於書籍、自然景色和回憶過去的生活,作者記錄了下午茶和茶會的時間、人物、禮儀等景象,抒發自己對茶和家庭茶會氛圍的感情和觸動[8]。

“我一天的光明時刻之一,便是下午散步後稍稍疲倦了回來,脫掉靴子,換上拖鞋,將戶外的上衣掛起來,換上舒服、家庭常穿的短衣,坐在深深的軟扶手椅上,等着茶盤,或者在喝茶的時候,這些是我最爲享樂安閒的感覺。隨着茶壺的出現,濃郁的香味飄然吹進我的書房裏面,多麼美妙啊。第一杯帶給我心中怎樣的安慰,以後則怎樣從容不迫地啜飲啊;在寒冷的雨中散步之後,它帶來的是怎樣暖熱啊!同時看着我的書籍和圖畫,安然品位着擁有它們的幸福。我看看菸斗;或者我帶着似乎有所思的神氣,準備裝上菸葉。事實上,菸葉再沒有在茶後――它自己便是溫和的感性人的東西一一那樣安慰人,那樣暗示富於人情味的思想了。”

3.茶與小說

茶葉到達英國之後,不僅僅是“繆斯之友”,“衆神的甘露”或詩人的靈感源泉,也受到許多小說家的追捧。據說,“飲茶覆蓋了幾乎所有英語的小說”。此言雖說有些誇張,但事實也足以證明,英語小說中充滿着茶香和茶文化。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小說家,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中,茶字一共被使用的次數多達86次,數量遠遠超出其它作品。狄更斯描寫的關於“禮拜堂戒酒聯合會布瑞克大街分會”的一次月會情景,給人留下極爲深刻的印象,當主人公維勒先生看到他們能喝下如此大量茶水時,驚訝得目瞪口呆[9]。文中描寫不僅表達了當時人們對於戒酒運動的高漲熱情,而且肯定了茶葉在英國戒酒運動中的特殊作用。

四、小結

茶不僅是一種飲品、食品,也是一種藝術品,更是一部文化史、醫學史和文學史。透過茶,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藝術、文化和文學等。茶葉從東方到西方,從中國到英國,經歷了坎坎坷坷,猶如人生的成長過程,最終日漸成熟。在英國,茶最初是“藥品”,隨後上升到貴族的奢侈品,最後才成爲必需品國民飲料,進而演變成當今風靡世界的紅茶文化。這一過程雖然漫長但是卻增添了英國曆史、文化、社會等多方面河流中的美麗。

參考文獻

[1]李榮林.茶葉傳歐史話[J].農業考古,1992(2).

[2]陳文懷.歐非茶市及茶文化見聞[J].中國茶葉,2001(3).

[3]劉勤晉.茶文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4]辜振豐.英國紅茶文化的光與影[J].農業考古.1999(4).

[5]郝賽麗.英國人的飲茶風俗[J].中國茶葉.1998(6).

[6]周景洪.英國茶文化漫談[J].武漢冶金管理幹部學報.2007(6).

[7]賈雯.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8:

[8]馬曉俐.茶的多維魅力――英國茶文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8:

[9]Peter Etiquette of an English Tea[M]t Britain:Copper Beech Publishing.1995.